銅梁一中2003級高考文言文復習設計

銅梁一中  李明勇

第一部分 前 言

一、 高考考查文言文的意義

現(xiàn)代社會的交際,聽說讀寫都不用文言,(除臺灣寫應用文還有些地方用到文言)可以說絕大多數(shù)人對文言是“聽不到,說不出,讀不懂,寫不了”,那么高考為什么還要考文言文呢?

其實高考考綱的制定是由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決定的。大綱對中學生掌握文言文知識方面有明確規(guī)定,認為“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保ㄒ私躺缯n程教材研究所熊江平語)其依據(jù)在于:

1、 具備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繼承祖國的文化遺產(chǎn)。

2、具備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提高現(xiàn)代漢語水平,提高語文修養(yǎng)。

⑴、從漢字的發(fā)展方面看,辨析現(xiàn)代漢語的語素要有古漢語的修養(yǎng)。

⑵、從篇章方面看,多讀優(yōu)秀的文言作品,它那嚴謹?shù)牟季、簡潔的行文對提高現(xiàn)代文寫作水平有幫助。

⑶、從文學鑒賞方面看,要了解中華民族自己的文化心態(tài),非有中國古典文學修養(yǎng)不可。

二、高考文言文的考查內(nèi)容

在進行高考文言文條塊復習前,教師務必要抽出一堂課時間整體講解文言高考要求以及歷年高考相關情況,使學生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這樣既有利于培養(yǎng)復習積極性,又能知己知彼,做到有的放矢

總要求:能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根據(jù)2002年版高考語文科考試說明)

<一>、 淺易的標準:

1、詞匯:以文言常用詞、次常用詞為主。

2、語法結構:采用常見的文言句式。

3、體裁:敘事為主、寫景、抒情、說明及一般的說理文次之,并非專門性較強的學術著作。

4、內(nèi)容:同古文化背景知識聯(lián)系松散,少用典故。

5、風格:屬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

比如去年高考全國卷文言文閱讀部分完全遵照(考試說明)的精神,選取了《三國志?魏書?胡質傳》裴松之注引孫盛的《晉陽秋》一書中關于胡威的一段文字。(1)開頭處加上了“胡質之子”四個字,使之符合傳記文的一般格式,(2)從語言運用的角度看,選文沒有生僻難解的詞語,沒有文言虛詞的特殊用法,也基本沒有難解的名物典章制度方面的專門術語。除此之外,(3)從選文整體風格上看,《三國志》屬于正史,這篇閱讀材料屬于較為典范的文言文的作品。因而可以認為,對于合格的高中畢業(yè)生來說,有關胡威的這一段文字確為淺顯形式的文言文。

劉國正先生曾舉出了四部書作為淺易文言文的代表,它們分別是:《孟子》、《史記》的傳記部分、《夢溪筆談》、《聊齋志異》。

<二>、分要求:

1.理解(這在語文能力層級上屬于B級,考查理解能力)

①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②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

④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2.分析綜合 C

①篩選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②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文言試題中體現(xiàn)對分析綜合的題目一般兩道,分值6分,應該下大功夫,在全面閱讀的基礎上加深理解。不過在這塊內(nèi)容上授課難度大,尤其是年青教師往往具有可操作性的東西少。

3.鑒賞評價 E

①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

②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

三、關于高考文言文試題的選材

要求 1、集中心思穩(wěn)住神,瀏覽或跳讀一遍。2、能大概明了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什么話,能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細讀題目

試題詳情

此條款要注意兩點:1、在文中的含義,這是所給的條件;2、常見的實詞,這是考查的范圍。

(一)什么是文言常用實詞?

一般地說,凡是中學教學中不止一次出現(xiàn)的古今詞義不同的字均可算是文言常用實詞。

北京師院出版的《中學文言常用詞詞典》是主編饒杰騰對80年版中學語文課本全部文言文課文(總字數(shù)為28348個)所用詞匯(3394個)進行研究;參考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中常用詞部分(1086個),考慮中學生的接受能力;確定中學生應該掌握的常用字為800個左右。

蔣傳一先生利用電子計算機處理漢字信息技術,用“逐層切割”和“數(shù)頻統(tǒng)計”法對88年中學語文課本全部文言詩文共68657個語料進行分析,得出高頻和次高頻實詞489個。

高中語文課本所列文言常用實詞表共列了360個文言實詞(準確數(shù)字為248個)。這些應該是中學生起碼要掌握的。

2002年高考語文科說明確定為120個

二、文言常用實詞的特點

單音性───單音詞占絕大多數(shù),雙音詞主要是聯(lián)綿詞、疊音詞、象聲詞、 偏義復詞以及外來詞,為數(shù)不多。

多義性――這和現(xiàn)代漢語的一詞多義原則上是一樣的,但現(xiàn)代漢語用幾個不同的詞來表達的意義,在古代漢語中可以用一個詞來表達。

近義性――現(xiàn)代漢語中有不太區(qū)分的概念,古代漢語中可能分得很細,形成一系列近義詞,如關于“看”的動詞有20多個;“馬”的名詞也有20個以上。

活用性――可以按習慣臨時改變語法功能,用作其他詞類,名詞可用作動詞、副詞、形容詞;動詞形容詞又可以活用為名詞,又有使動、意動等特殊的動賓處置關系。

通假性――用語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這在今天看來類似于寫錯別字,但在古人是一種習慣。

復習實詞時,重點掌握課本的內(nèi)容:散布在教材的各個知識短文和附錄。

當然,現(xiàn)在我們很多學校高三復習手頭均有一些參考資料,可能更全面些。

試題詳情

三、了解近幾年高考文言實詞的命題規(guī)律

2、題 型:①、要求考生直接判斷詞義的對錯;(如高考全國卷)

③、判斷古今同義或異義的情況。(如仿真卷一)要求考生以比較來辨別詞義的差異,求得正確。

試題詳情

四、答題技巧

1、 字形推斷法(形訓法)

漢字屬于表意體系的文字,且形聲字占80%以上,“形旁”給我們推斷詞義帶來有利的條件。常見形旁的詞義指向:

形旁從"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詞義與五行有關;

從"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與兵器有關, 從"馬、牛、羊、豕 、犭、 鳥、蟲"者與動物有關。

從"(言)、辶(走)、刂(心)、彳(行)"者與人的行為有關。 其它還有:禾--五谷、貝--金錢、 皿--器具、 纟

--絲麻、宀--房舍、 求--毛皮、隹(zhuī )--鳥雀、冖--籠罩、 歹--死亡、 月--肉、 頁--首、 自--鼻、

目---眼、 尸 --身體……

如《念奴嬌》“檣櫓灰飛煙滅”中的“櫓”:木制的船具。

“不刊之論”“自怨自艾”中的“刊”“艾”從形旁上看均應該與“刀”有關;

再如“君徑造袁所寓之法華寺”一句中“造”字的意義!霸臁钡牧x符為“辶”,聯(lián)系下文“”袁所寓之法華寺”,不難推測與處所關聯(lián)的詞義應該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義“制造”“成就”顯然與文意不符!斑^”也同理,也可譯為“拜訪”之義。

有許多學生對2001年春季北京卷試題中“袖空牒竊印”中的“牒”字不理解,而實際上“牒”字是形聲字,“片”是其形旁,甲骨文中取“木”之右半為“片”,本義就是“木片”,眾所周知,古代發(fā)明紙張之前人們都把字寫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為“文件、文書”之義,因此凡是以“片”為形旁的字如“版”“牌”“牘”等都有“文件、文書”的意思。學生如果能有從字形去分析判斷的意識,問題往往就能迎刃而解了。

試題詳情

2、語境推斷法

高考考查的實詞90%以上是具有多義性的,因此在翻譯時要緊緊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斷。

試題詳情

3、課文遷移法

試題中出現(xiàn)的一些實詞解釋,其實課文中已出現(xiàn)過,可聯(lián)系課文相應遷移。

如:94年高考“揚州辟從事吏”同課文的“連辟公府不就”中的“辟”;97年高考“飛騎因番請見,先涕泣不自勝”同課文的“沛公不勝杯杓”中的“勝”;上海卷中“不肖人也,不足愛也”同課文“向使六國各愛其地”中的“愛”;“既有令名,復求壽考”同課文的“便言多令才”。2001年仿真卷第五篇25題B項中“伐其功”跟課文《屈原列傳》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義。

試題詳情

4、 成語印證法

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聯(lián)系成語,加以印證,對判斷文言詞義會有很大的幫助

舉例說明: 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務農(nóng),從事) 勢拔五岳掩赤城(出類拔萃,超出) 腥操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

括號內(nèi)詞語加點字的意義是我們平時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詞義,就能推斷文言語句中加點的詞義。

又如:95年試題12題 “在官清恪,未嘗聞私”中的“恪”是“謹慎而恭敬”意,同成語“恪守不渝”中的“恪”同.

“吾亦望汝副其心”中的“副”與成語“名副其實”中的“副”同(符合)

16題“或妄嗔怒”中的“妄”與成語“輕舉妄動”中的“妄”義同。(胡亂),文句翻譯題解題時可用代入成語的方法檢驗一下。

試題詳情

5、對句判斷法(語言結構推斷法)

古人行文常講究對稱,處于對應位置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的特點 。我們可據(jù)之進行判斷。

A、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跬"與"小"對應,從足即推斷為小步,半步)

B、 追亡逐北(亡 .北對應,均為潰敗。常用"敗北",北即。

C、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以,對應"用",被任用)

D、 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腰"與戴對應,動詞,腰戴)

E、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國也(族”字義同“滅”字)

又如:91年18題“頑魯者亦當矜憐”中的“頑魯”義:

A、愚笨而魯莽 B、固執(zhí)而粗魯 C、頑皮而愚蠢 D、愚昧而愚蠢

孤立地看似乎都講得通,但由于這句話同下面“賢俊者自可賞愛”構成整句。因此,你只需了解“賢”“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義,就很容易能選出D項這一正確的答案。

試題詳情

1.通假字是古漢語中較為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中學課本里講的通假字包括三類:通用字、假 借字、古今字。凡兩個讀音相同或相近,意義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寫這個,也可以寫那個 ,叫做通用。如“反”通“返”,“知”通“智”。凡兩個讀音相同或相近而意義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時可以借代,叫做假借。如“蚤”通“早”,“直”通“值”。古代只有某一個字,后來為了把這古字所表示的幾個概念用不同的字形來區(qū)別,造出一個或幾個今字,讓原來的古字專表示另一個或另幾個概念,叫做古今字。如:莫――暮,益――謚。?

(一)通假字

通假字就是古人在書寫中用同音代替的辦法寫成的別字。通假的原則是音同,如不全同,也要近似,聲音相差很遠,不能構成通假。音同關鍵是聲母相同,借字與本字之間,必須是同一聲母(也有時聲母相近)。韻母也要求相同或相近。聲韻相同或相近,是構成假借的原則,也是我們分析,辨別假借關系的依據(jù)。音同而借的是多數(shù),音近而借的次之,對聲調(diào)的要求并不很嚴格。

通假字,包括通用字和假借字。但我們中學教材把古今字也認為是通假字。

通假與假借不同。假借是“本無其字,依聲托事”而成的。由于語言中某些詞有音無字,假借一個同音的字來代替它,這就叫“依聲托事”。如“求”的原義是皮衣,借作“請求”的“求”(以后又另造“裘”字)。這就是假借。通假也就是通用。某一個詞義,本來有字,不過由于最初書寫的簡便,或書寫的疏忽,或別的原因把乙字寫成了甲字,這個寫錯的字又為后人所接受,于是在某種意義上,就借甲字代乙字了。

    以上兩種現(xiàn)象統(tǒng)稱為“通假”。通假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音同或音近。

(二)異讀字

文言文中有一些字保留了兩個以上的讀法,即異讀字。

試題詳情

1.破音異讀:前人叫“讀破”“破音”。它是用改變字的通常讀音來表示不同詞性和意義的一種方法。如“如耳說衛(wèi)嗣公,衛(wèi)嗣公說而太息”。“說”的本意“講話”本音是shuo,這句話第一個“說”用的是它的引申義“游說”,也就是“勸說、說服”的意思,應該破字音shui;第二個“說”則是它的兼有的意義“悅”,就讀yue,是“喜歡高興”的意思。

試題詳情

2.通假異讀:通假字和本字起初讀音一致,后來由于讀音的演變,二字有的讀音不同了。現(xiàn)在通假字一律讀本字的讀音。

試題詳情

3.古音異讀:有些專有名字,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為專有,有固定性,從而保留了古音。這類字。要按《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的規(guī)定去讀音。凡已明令廢讀古音統(tǒng)一讀今音的,就讀今音。凡未廢除的還讀古音。

(三)古今異義

在語言的演變過程中,有些基本詞匯古今沒有什么變化。有些詞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有的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這類詞的詞義的演變有以下幾種情況:

試題詳情

1.詞義擴大:如“江”古代專指長江,現(xiàn)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現(xiàn)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質。

試題詳情

2.詞義縮。喝纭俺簟惫糯硎竞脡臍馕毒桑F(xiàn)在只表示壞氣味:“讓”古代既可表示辭讓謙讓之意,又可表示責備之意,現(xiàn)在后一個意思不用了。

試題詳情

3.詞義轉移。如“涕”古代指眼淚,現(xiàn)在指鼻涕;“偷”古義是苛且、馬虎、刻薄、不厚道,今義轉移為偷竊。

試題詳情

4.詞義弱化:如“很”古代同“兇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現(xiàn)在用上“很”字,表示的程度也不怎么高了。

試題詳情

5.詞義強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遺憾、不滿意,現(xiàn)在則表示仇恨、懷恨的意思。

試題詳情

6.感情色彩變化。如“卑鄙”古時表示地位低下,見識淺陋,并沒有貶義,現(xiàn)在則指品質惡劣,變?yōu)橘H義詞。

試題詳情

7.名稱說法改變。如“目”改稱“眼睛”,“寡”改稱為“少”意等。

(四)一詞多義

試題詳情

1.一詞多義,即一個詞具有多種含義,乃至屬于不同詞類。一般地說,一詞多義的各個義項之間都有一定的聯(lián)系。

如,以筆畫最少的“一”字為例,常用義項就有六七個。

一人,一桌(《口技》)                 數(shù)目

古今一也(《察今》)                   相同,一樣

六王畢,四海一(《阿房宮賦》)          統(tǒng)一

用心一也(《勸學》)                   專一

上下天光,一碧萬傾(《岳陽樓記》)      滿,全

一至此乎(《史記? 滑稽列傳》)         竟,乃

試題詳情

1、 主謂倒裝 如:甚矣,汝之不惠!

試題詳情

2、 定語后置

A、中心語+定語+者 “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B、中心語+之+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C、中心語+之+定語+者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D、中心語+而+定語+者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E、用數(shù)量詞作定大多數(shù)放在中心詞的后面。例如 :“吏二縛一人詣王”

試題詳情

3、 賓語前置(重點)

⑴否定句中代詞賓語經(jīng)常前置。

A.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B. 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⑵、賓語用代詞復指。這一類賓語前置的特點是在賓語前置的同時,還要在賓語后面用代詞“是”或“之”復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動詞的前面,例如:

A .日居月諸,下土是冒。

B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

用這種賓語前置的格式時,還可以在賓語之前加上“唯(惟)”,構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強調(diào)賓語的作用就更加明顯。如:

A、 率師以來,唯敵是求。

B、 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

C、 父母唯其疾之憂。

⑶、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的情況,賓語也應該前置。

A、 大王來何操?

B、 沛公安在?

C、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試題詳情

4、 介賓短語后置

A、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B、 李氏子蟠,……不拘于時,學于余。

C、 形似酒樽,飾以山龜鳥獸之形。

<4>、省略句

<5>、詞類活用

試題詳情

1、 名詞活用為動詞

⑴、名詞+賓語       如:籍吏民,封府庫。

⑵、副詞作狀語+名詞 如:漢水又東!端(jīng)注-江水》

⑶、能愿動詞+名詞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⑷、名詞+補語       如:今王鼓樂于此。

⑸、所+名詞     如:乃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

⑹、名詞充當聯(lián)合式或連動式謂語組成部分之一      如: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⑺、從前后相同結構的比較中確定名詞活用為動詞。  如: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

⑻、敘述句謂語部分找不到動詞或其它詞語作謂語中心語,事物名詞活用為動詞。

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

⑼、兩個名詞連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飾關系,不帶計量意義時,第一個名詞活用為動詞。    如: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試題詳情

2、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如: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項襄王。

試題詳情

3、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如: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將軍身披堅執(zhí)銳;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

試題詳情

4、名詞作狀語

如:君為呼入,吾得兄事之;詭蹤跡,草行露宿,日與北騎相出沒于長淮間;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試題詳情

5、使動用法

如:動詞使動用法“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形容詞使動用法“市中游俠得佳者籠養(yǎng)之,昂其值,居為奇貨!

名詞使動用法“生死而肉骨也”

試題詳情

6、意動用法

如:形容詞意動用法“成以其小,劣之”

名詞意動用法“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試題詳情

1. 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無論何種句子,都不能脫離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感情傾向。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如:對“襄陽土俗,鄰居種桑樹于界上為志(《南齊書?韓孫伯傳》)”的翻譯,就要注意這是在介紹韓孫伯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所以翻譯成“按襄陽當?shù)氐娘L俗,鄰里之間要在各自的分界處種上桑樹作為分界的標志”。

試題詳情

2. 要注意省略句、倒裝句、詞類活用、通假字、互文見義和偏義復詞的理解,對這些現(xiàn)象的理解把握,往往是翻譯文言語句的關鍵。如:“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語出《愚溪詩序》)此句中“居”后省略了賓語“于此”或“于是溪”,“姓”是名詞作動詞,“給……取姓”的意思。那么此句就可翻譯成:姓冉的人家曾經(jīng)在這條小溪居住,所以就給小溪取此姓,叫做冉溪了。
3. 對句子中難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籠統(tǒng)翻譯的辦法去逃避,而應該通過前后推導,或選項推敲分析等方法,進行認真理解。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保ㄕZ出《論語?季氏將伐顓臾》)這是孔子教育子路、冉有的話,文中難懂之處是“疾”“舍”“為之辭”幾處,既是教訓之語,那么“疾”就不可能是“生病”之意,當是“厭惡”之意;“而”有表示并列和表示轉折關系兩種理解,依據(jù)意味推敲,自然當作轉折關系理解更好,那么“舍曰欲之”與“為之辭”就在語意上相反了,以此推斷“舍”是“停止”之意,“辭”是“托詞”“借口”之意。整句意思就可翻譯成:品格高尚的人厭惡那些不說自己想做什么事卻去找借口推脫責任的人。

試題詳情

4. 利用文言排比句、對偶句、并列結構,把握句意。也就是說,在理解文言句子時,要充分利用對應詞語的用法和意義去把握文句意思。如:“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語出《諫太宗十思疏》)這是一個對偶句,前后兩句對應詞語的詞性擔當?shù)木渥映煞滞耆嗤,甚至有些對應詞語的意思根本一樣,如“望”“求”,都應該是想、希望之意。所以整句可以翻譯成:源流不深卻希望水流到很遠的地方,根生得不牢固卻想要樹木長得高而茂盛。

試題詳情

5. 對復雜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葉;或抓住關鍵詞語,分析句間關系。如:“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狈治鲋鞲,“古人……鳥獸”是主語,“之”取消句子獨立性,主語中“古人”與“觀于……鳥獸”是一種主謂關系!巴笔歉痹~,“有”是動詞,作謂語!暗谩本蛻撌琴e語,看來是動詞名用,引申理解為“收獲”“心得”較為恰當。所以整句就可翻譯成:古人對天地、山河、草木、蟲魚、鳥獸的觀察,常常有所收獲。

試題詳情

6. 要善于調(diào)動已學知識,進行比較,辨析異同。特別是對“一詞多義”、古代文化知識的積累,有助于我們?nèi)グ盐瘴难栽~語在句中的具體用法和含義。如:“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保ㄕZ出《戰(zhàn)國策?魏策》)“撓”一詞陳述“色”,應為形容詞,不能作動詞,聯(lián)想到“不屈不撓”,應理解為“屈服”之意。“長跪”一詞古漢語是“直著身子跪拜”,這里也不例外!爸x”有多種意義:感謝、拜謝、謝絕、辭謝、告誡、謝罪等。根據(jù)前面對“撓”字的理解,應取“謝罪”“道歉”之意。所以整句應翻譯為:秦王露出屈服的神色,直著身子跪拜,向他表示道歉。

三、文言翻譯的原則:

試題詳情

1. 譯文忠于原文,要做到“信”。所謂“信”,也就是不能脫離原文語義,與原文語義要保持完全一樣。

試題詳情

2. 譯文要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言習慣,就是要做到“達”。所謂“達”,也就是行文通順,意思表達清楚明白。

試題詳情

3. 譯文要體現(xiàn)原文的語言風格和藝術風格,語言要“雅”。所謂“雅”,就是要注意語言的美化,盡量用最美的語言翻譯原文。

三. 翻譯的技法。

試題詳情

1.“留”字法。

對原文中的人名、官名、地名等專有名詞,可以采取保留的辦法進行處理,不必翻譯。如:“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逼渲小按笾胸本褪潜硎竟俾毜膶S忻~,翻譯時采取保留的辦法處理。整句可以翻譯成:在這時,憑大中丞的身份擔任吳縣巡撫的官員是魏忠賢的親信。

試題詳情

2.“對”字法。

對已由單音節(jié)詞發(fā)展成雙音節(jié)詞語的,我們可以采用對譯的辦法處理。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逼渲校扒蟆爆F(xiàn)在變成了“要求”,“木”現(xiàn)在變成“樹木”,“固”是使動用法,變成使……牢固。整句就可以翻譯成:我聽說想要樹木長的高大,就一定要讓它的根生得牢實。

試題詳情

3.“換”字法。

對有些文言詞語,我們現(xiàn)代漢語已經(jīng)不用了,而是用別的詞語來替換了。如:上例中的“聞”,現(xiàn)在都不單用以表示聽說的意思,現(xiàn)在就換用“聽說”一詞來翻譯。

試題詳情

4.“增”字法。

對文言句子中的省略部分,翻譯的時候應該為了使語句通順,必須增補出來。如:“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薄拔醋恪敝笆÷粤酥髡Z“我們”,“與”后面省略了賓語“之”,翻譯時應補出:對那些追求儒道卻把穿得不好、吃得不好當作恥辱的讀書人,我們不值得和他們議論。又如:“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顯然省略了“威”之類的詞語,要補出來,這樣就可譯為:“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誰厲害?”

試題詳情

5.“刪”字法。

對于顧問中表示停頓或湊足音節(jié)的助詞和部分表示陳述語氣的助詞,翻譯的時候可以直接刪除,不必譯出。如:“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夫”是發(fā)語詞,不翻譯。

試題詳情

6.“調(diào)”字法。

對于文言倒裝句,翻譯的時候,必須按現(xiàn)代漢語的語言習慣順句。如:“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边@是一個定語后置句,首先順句為:凡不能教子女者人,亦非欲陷其罪惡。再翻譯之。又如:“甚矣,汝之不惠!”這是主謂倒裝的句子,翻譯時需顛倒過來,譯為:“你的不聰明,太過分了!”

有些特殊的句子,譯時需要擴充或凝縮。如:“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這類句子言簡而意豐,如果不多用些筆墨,很難把句子表達清楚。我們可以翻譯為:“使敵人降順,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再如:“(秦)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边@樣的句子,是為了增強氣勢,故意用了繁筆,翻譯時可凝縮為:“秦有并吞天下,統(tǒng)一四海的雄心。”

四、 文言翻譯的方法

由于高考中采用直譯的方式,因此,翻譯句子應該著重以直譯為主進行訓練

試題詳情

1.對照翻譯:文言單音詞對譯為現(xiàn)代漢語雙音詞或多音節(jié)詞

如:“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信物 親近

試題詳情

2.換成今語:主要是一些古今同形異義詞、通假字

如:“祖父”“妻子”“受業(yè)---授業(yè)”“尺寸之地”中的“尺寸”譯為“一點點”

試題詳情

3.照錄不譯

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人名、地名、國名、年號、朝代、官職、典章制度等。

試題詳情

4.刪掉不譯

如:句首發(fā)語詞、陪襯語素、結構助詞、個別只起語法作用的連詞。

試題詳情

5.補充省略

試題詳情

1、 對某一方面的具體問題設題或對某一問題從多個不同方面進行敘述。(從文中找出某個觀點的依據(jù),或某個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及某種發(fā)展導致的結果等)

如:92年第7題 題干為“傳文評價陳壽說:‘其為時所重如此’(關鍵在其字的指代,選D項)這樣說的依據(jù)是”選項列出四項依據(jù),要求考生從中選擇一條正確的。這種形式的考查在91年94年也曾出現(xiàn)過,此種考法的不足:考查的角度較單一,信息量不大。

試題詳情

2、 選擇能夠說明同一問題的數(shù)個句子。(近幾年高考題中出現(xiàn)的一種新樣式)

如:99年“能夠表現(xiàn)蘇瓊處事藝術的一組是”,2000年高考“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組是”2002年“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李廣對待部下‘寬緩不苛’的一組是”此種考法綜合性強,考查效果好。

二、能力訓練方法

試題詳情

四、題型示例 (舉一個大考卷上的作業(yè)為例)

1、 宏觀掌握全文內(nèi)容,要求全面、準確、不要遺漏細節(jié)。這一步其實是對實詞、虛詞、句式知識的一次總檢閱。

試題詳情

1、張冠李戴,正誤參半

如:1999年高考最后一題中D項把兩件事說成了一件事:前者為災荒謝絕善意;后者則說蘇瓊在任徐州行臺左丞時的事情。

 

此類干擾項的特點就是迷惑性非常強,選擇項中出現(xiàn)的人物和事件均在文中有體現(xiàn),如果不細心的話,很容易被誤認為是正確的。

試題詳情

2、以偏蓋全

也就是說對內(nèi)容,中心的概括片面。如1996年最后一題的A、B、D三項都是略寫,只起陪襯作用,用來概括文意,均屬以偏蓋全。這也就要求了考生對文章必須應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試題詳情

1、應該尊重原文,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文中作者身上隨意拔高或貶低作者的觀點。

試題詳情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