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小組研究“杠桿平衡條件”。

(1)當杠桿靜止在如圖甲所示位置時,處于      (“平衡”或“不平衡”)狀態(tài).此時調節(jié)兩端的      ,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主要是為了方便測量力臂。

(2)實驗中改變鉤碼位置和個數(shù),一般要做三次,其目的是                 。

(3)有的同學按圖乙方案得出如下結論:“動力×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阻力×支點到阻力作用點的距離.”這個結論與杠桿平衡條件不符,原因是實驗過程中     

A.沒有改變力的大小

B.沒有改變力的方向

C.沒有改變力的作用點

D.沒有改變杠桿的位置,應當換個地方再做實驗

(4)如圖丙所示,彈簧測力計在A處由豎直向上逐漸向右傾斜拉動杠桿,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則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將       (選填“變大”、“變小”或“保持不變”),其原因是                                    。

 

【答案】

(1)平衡、平衡螺母(2)得到的結論具有普遍性 (類似均可)(3)B(4)   變大、力臂變小了

【解析】

試題分析:(1)杠桿的平衡是指杠桿靜止或勻速的轉動。圖甲中杠桿是靜止時的平衡,在研究杠桿平衡條件是為方便從杠桿上讀出力臂的值,我們要求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得到普遍規(guī)律時,我們要多做幾次試驗,避免結論的偶然性。(3)力臂是指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支點到力作用點的距離并不是力臂,如果改變力的方向后,支點到力作用點的距離就和力臂不一樣了。所以要改變力的方向,從新做實驗。(4)如圖丙所示,彈簧測力計在A處由豎直向上逐漸向右傾斜拉動杠桿,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此時動力臂變小,阻力和阻力臂不變,所以動力會變大。

考點:杠桿平衡條件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圖所示是某校物理實驗小組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
(1)實驗中,某一次杠桿平衡后,保持鉤碼的數(shù)量和位置不變,改變彈簧測力計的位置使其向右移動,則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
變大
變大
(變大/變小/不變)
(2)一實驗小組得到的兩組數(shù)據(jù)如表所示:
實驗序號 動力F1/N 動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2 20 1 10
2 1 8 2 4
這兩組數(shù)據(jù)中,有一組實驗數(shù)據(jù)肯定有錯誤.經(jīng)檢查,發(fā)現(xiàn)是測量時動力臂時讀錯了,動力臂的實際值應該是
5cm
5cm

動力F1/N 動力臂l1/cm 阻力F1/N 阻力臂l1/cm
4 5 5 4
(3)另一實驗小組的同學獲得的數(shù)據(jù)如下表所示:
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你認為他們的實驗存在什么問題?
他們只從一次是研究得出結論具有偶然性,不具有普遍性,實驗結論必須在多次試驗的基礎上得出.
單位不同的兩個物理量不能相加.
他們只從一次是研究得出結論具有偶然性,不具有普遍性,實驗結論必須在多次試驗的基礎上得出.
單位不同的兩個物理量不能相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A:某小組研究“杠桿平衡條件”,

(1)當杠桿靜止在如圖甲所示位置時,處于
平衡
平衡
(“平衡”或“不平衡”)狀態(tài).此時調節(jié)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是為了
便于測量力臂,同時消除杠桿自身重對杠桿平衡的影響
便于測量力臂,同時消除杠桿自身重對杠桿平衡的影響

(2)實驗中改變鉤碼位置和個數(shù),一般要做三次,其目的是
得到的結論具有普遍性
得到的結論具有普遍性

(3)如圖乙所示,彈簧測力計在C處由豎直向上逐漸向右傾斜拉動杠桿,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則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將
變大
變大
(選填“變大”、“變小”或“保持不變”),其原因是
其力臂減小
其力臂減小

B:如圖丙所示為研究“杠桿機械效率”的裝置,每個鉤碼重為G,O為支點.
(1)將2只鉤碼掛在B點,在A點豎直向上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拉力為F1,測得A、B兩點上升的高度分別為h1、h2,則杠桿的機械效率為η=
2mgh2
F1h1
×100%
2mgh2
F1h1
×100%
.(用物理量的符號表示)
(2)將2只鉤碼掛在C點,在A點豎直向上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使C點上升高度為h2,則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將
大于
大于
(大于/等于/小于)F1
(3)將3只鉤碼掛在C點,在A點豎直向上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使C點上升高度仍為h2,則與前兩次相比,第三次杠桿的機械效率
最大
最大
(最大/最小/三次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實驗小組研究“杠桿平衡條件”.

(1)當杠桿靜止在如圖甲所示位置時,處于
不平衡
不平衡
(“平衡”或“不平衡”)狀態(tài).此時調節(jié)兩端的
平衡螺母
平衡螺母
,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主要是為了方便測量力臂.
(2)實驗中改變鉤碼位置和個數(shù),一般要做三次,其目的是
得到的結論具有普遍性
得到的結論具有普遍性

(3)有的同學按圖乙方案得出如下結論:“動力×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阻力×支點到阻力作用點的距離.”這個結論與杠桿平衡條件不符,原因是實驗過程中
B
B

A.沒有改變力的大小
B.沒有改變力的方向
C.沒有改變力的作用點
D.沒有改變杠桿的位置,應當換個地方再做實驗
(4)如圖丙所示,彈簧測力計在A處由豎直向上逐漸向右傾斜拉動杠桿,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則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將
變大
變大
(選填“變大”、“變小”或“保持不變”),其原因是
力臂變小了
力臂變小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3屆江蘇省泰州市永安初級中學九年級上期中考試物理試卷(帶解析) 題型:實驗題

A:某小組研究“杠桿平衡條件”,
(1)當杠桿靜止在如圖甲所示位置時,處于    (“平衡”或“不平衡”)狀態(tài).此時調節(jié)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是為了                      
(2)實驗中改變鉤碼位置和個數(shù),一般要做三次,其目的是                       
(3)如圖乙所示,彈簧測力計在C處由豎直向上逐漸向右傾斜拉動杠桿,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則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將___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保持不變”),其原因是               
B:如圖丙所示為研究“杠桿機械效率”的裝置,每個鉤碼重為G,O為支點.

(1)將2只鉤碼掛在B點,在A點豎直向上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拉力為F1,測得A、B兩點上升的高度分別為h1、h2,則杠桿的機械效率為η=    .(用物理量的符號表示)
(2)將2只鉤碼掛在C點,在A點豎直向上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使C點上升高度為h2,則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將         (大于/等于/小于)F1
(3)將3只鉤碼掛在C點,在A點豎直向上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使C點上升高度仍為h2,則與前兩次相比,第三次杠桿的機械效率       (最大/最小/三次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