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有關元素的說法正確的是
A.人體缺鐵元素會引起貧血
B.元素種類由原子的電子數(shù)決定
C.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鐵
D.人體缺鋅元素會引起骨質疏松,易患佝僂病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草酸鈣(化學式為CaC2O4)在加熱到400℃時即發(fā)生分解反應生成一種白色固體A和無色無味的有毒氣體B。除草酸鈣外其他物質均為初中化學中常見的物質,其中X、Y分別是一種酸和堿溶液,Z為鐵銹中的主要成分,在一定條件下的轉化關系如下圖所示(部分反應的反應物或產物已略去)。請你仔細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 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B________,X_________,。
(2) F的俗名是_________,G→H的轉化屬于_________(填基本反應類型)。
(3) 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某化工企業(yè)生產流程示意圖: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鈦鐵礦學名叫鈦酸亞鐵(FeTiO3),由此可推知其中鈦元素為+3價
B. 氯化過程反應為:2FeTiO3+6C+7Cl2一定條件2FeCl3+2TiCl4+6CO
C. TiCl4轉化為Ti反應中,氬氣(Ar)作保護氣,反應類型為置換反應
D. 由流程示意圖分析,該冶煉Ti法對環(huán)境友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興趣小組進行粗鹽(含CaCl2、MgCl2和少量泥沙)提純并配制NaCl溶液,請回答下列問題:
(1)操作1是__________。
(2)在得到精鹽固體的過程中,當_______________出現(xiàn)時,就要停止加熱。所得的精鹽是________________(填混合物或純凈物)。
(3)若實驗最終精鹽產率偏低,則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過濾時濾紙有破損 B.蒸發(fā)時有固體濺出
C.精鹽中含有水分 D.所稱粗鹽沒有全部加水溶解
(4)操作3可用飽和食鹽水反復沖洗,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
(5)若用以上操作得到的氯化鈉晶體配制50g 5%的氯化鈉溶液時,回答下列問題:
①計算:需要_____g氯化鈉晶體。
②稱量:稱量時出現(xiàn)了右盤低的現(xiàn)象,接下來的操作應該是_______。選擇量筒的規(guī)格為__________,量取水時,如果按照上圖①的方法讀數(shù),會使配制的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_______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③溶解:上圖②中用玻璃棒攪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④裝瓶、貼標簽:實驗完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現(xiàn)有①木炭②硫磺③紅磷④鋁箔⑤蠟燭,五種物質分別在氧氣中燃燒,用序號回答下列問題:
(1)發(fā)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且生成的氣體會污染空氣的是____;
(2)產生的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是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以下4個圖象,能正確反映對應關系的是( )
A | B | C | D |
利用紅磷燃燒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打開止水夾前) | 加熱一定質量高錳酸鉀固體 | 木炭在盛有氧氣的密閉容器內燃燒 | 甲醛和過量的氧氣在密閉容器中完全反應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構建知識網(wǎng)絡是化學學習中重要的學習方法,小玲同學利用左手構建酸的性質知識網(wǎng)絡,如圖所示,請結合圖示回答下列問題:
①圖中①的現(xiàn)象是______;
②若用濕潤的PH試紙測定鹽酸的PH,則結果會______(填“偏大”“偏小”“無影響”)
③寫出一個符合圖中②的化學方程式______;
④圖中③的性質在工業(yè)上可用于除銹,試寫出鐵銹和適量鹽酸反應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
(2)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質,將化學式填在空格中:
①最常用的溶劑____________ ;
②可用作食品干燥劑的氧化物___________;
③家庭廚房中的一種酸_________;
④堿溶液中都含有的陰離子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