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740  748  754  758  764  766  770  776  778  784  790  794  796  800  806  808  814  818  820  824  826  830  832  834  835  836  838  839  840  842  844  848  850  854  856  860  866  868  874  878  880  884  890  896  898  904  908  910  916  920  926  934  3002 

第22課  哲學

大同中學  姚軍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哲學”概念的一些看法;了解柏拉圖、孟子、阿奎那、朱熹的簡單生平,了解他們的主要觀點及其引導下的政治觀點。

2.通過對科學、哲學、宗教等學科特點的比較,理解哲學在人類精神文明中重要而獨特的地位;通過了解四位哲學家所處歷史背景,理解其哲學思想的特性以及由此引導的政治思想的必然性,深切地理解中西文化不同的特質(zhì)。

3.課文所列四位哲學家,不但有對于人生、宇宙的看法,也有相當?shù)恼嗡枷肱c抱負,他們心懷對于人類的人文與終極關懷,悲天憫人,應該讓學生感悟這種精神,進而引導學生勤于思考人生、社會,關懷人類。

[重點與難點]

重點:四位中外哲學家的主要理論,特別注重其治國方略。

難點:柏拉圖的“理念論”,哲學對于人類文明的重要意義。

說明:

1.在中西不同的文化和政治氛圍下,產(chǎn)生了不同的哲學觀點。哲學家們將自己的哲學觀點移植于對社會、國家的認識和思考,從而產(chǎn)生了不同的治國方略�?梢�,哲學并非超脫于文明史之外的人類臆想,其落腳點與文學、史學等人文學科相同,即關懷人類,關懷文明,故為本課重點。

2.歷代哲學家對于人類與人類社會命運的思考,對于社會理想的憧憬美好,是一種人文關懷,是人類理想的集中體現(xiàn),更是人類智慧的力量源泉,這就是哲學對于人類文明的重要意義。與此同時,古希臘哲學的代表柏拉圖的“理念論”,提出了“理念世界”這一概念,這些內(nèi)容中學生較難理解,故為本課難點。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給學生列出一些關于“哲學”一詞的概念,請他們談“哲學”是一門怎么樣的學問,引導學生暢所欲言。

 

 

 

有多少哲學家,就有多少“哲學”的概念:“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胡適[1];“我所說的哲學,就是對于人生的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馮友蘭[2];“哲學,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羅素[3]。

教師小結(jié):哲學這個概念源于希臘語philosophia,由philos和sophia組合而成,意思是“愛智慧”。

羅素的概念很有趣,我們來比較科學、神學和哲學,以明白哲學的一些基本特質(zhì)。(見材料一)哲學要解決的是一些亙古的難題,它一般關乎存在、人、宇宙、時間等基本概念,而且我們不要過多關注結(jié)果,而要重視哲學家們對于這些概念的推論過程。(見材料二)在這些推論中,哲學家提出了對世界的理解,也提出了對于人類社會的理想的推理。(見材料三)

問題:哲學關心哪些問題?哲學作為人類文化重要內(nèi)容的意義何在?

教師講授與提問學生相結(jié)合�?梢怨畔ED哲學所關心的命題為例證講解。

教師小結(jié):哲學思考人類從哪里來、向哪里去,哲學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哲學探討思維的存在關系、人之本性等問題。哲學看似與現(xiàn)實生活十分遙遠,實際是思想家們對現(xiàn)實社會的關切。哲學是對于世界的一種整體的、宏觀的把握方式。

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尤其是古希臘的哲學家,不斷地用自己的方法、路徑嘗試著詮釋一些命題,這些詮釋的過程及結(jié)果體現(xiàn)了他們的思想,也體現(xiàn)了時代的烙印以及文化的背景。承上啟下,引出第2環(huán)節(jié)。

2.講授中外四大哲學家。在講授過程中,完成以下表格,便于小結(jié),也便于知識點的歸納和整理。

 

柏拉圖

孟子

阿奎那

朱熹

生活時代

 

 

 

 

著作

 

 

 

 

社會背景

 

 

 

 

核心哲學思想

 

 

 

 

治國理論

 

 

 

 

(答案見板書設計)

在講授過程中,應重點關注以下問題,以便本課小結(jié)的展開。

(1)為什么晚年的柏拉圖會修改自己對于“理想國”的看法?[4]

柏拉圖感覺自己的方案不切實際、不可能實現(xiàn),“哲學王”身處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和沖突之中,不可能有人達到柏拉圖所說的要求,因此柏拉圖開始主張法制,主張家庭的存在以及一定的私有財產(chǎn)等。

(2)如何看待孟子和柏拉圖所處的文化背景與思想的異同。

A.作為軸心時代的哲學家,他們都對于人性賦予了相似的內(nèi)涵,也就是人性本善;

B.處于希臘城邦政體和中國宗法集權(quán)政體兩種政治文化氛圍下的哲學家雖都對于“仁政”作了積極的闡發(fā),但可以看到他們思想的根本差異,柏拉圖最后尋求了律法的支持,而孟子則提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等級觀念。

(3)阿奎那用理性證明神學觀點的社會思想背景是什么?

威爾?杜蘭曾把“亞里士多德哲學比作希臘人留給基督教的‘特洛伊木馬’,就此而論,正是托馬斯把這匹木馬拖進了經(jīng)院哲學”,阿奎那的主要貢獻是把理性主義引入了對于基督教神學思想的解釋,這也是有其歷史背景的,12―13世紀,中世紀大學興起,更多的知識分子探討起了神學思想本身的邏輯與真?zhèn)危又⒗藢喞锸慷嗟碌乃枷胫匦螺斎霘W洲的時候,神學家們?nèi)舨谎杆僮兏锼枷�,很難抵擋人們對于神學的詰問,阿奎納的思想應運而生,他提出了上帝的存在是確鑿無疑的事實,但上帝本身是我們無法認識的,我們要通過后天的證明,從上帝的創(chuàng)造物去證明上帝的存在,這就是著名的五種證明上帝存在的推論;這雖然使得經(jīng)院哲學達到了空前的繁榮,但只是飲鴆止渴而已,人們對于神學的質(zhì)疑將隨著理性精神的復蘇更為大膽。

(4)比較朱熹理學思想和孟子的性善學說,有何不同?

在本質(zhì)上,朱熹的學說涉及了形而上學的關于物質(zhì)、思想本源的哲學命題,朱熹思想中講究“頓悟”,這一概念來源于佛家,可見禪宗思想對于宋代思想家的影響之深了。孟子的學說基本上是涉及政治哲學的。

    3.分析了四位哲學家的思想后,引導學生得出以下結(jié)論:

(1)不同的文化背景、時代、宗教特質(zhì)決定了哲學家們的思考路徑。

 

 

四位哲學家對于人性問題的推論即可說明。孟子從先驗的概念入手,柏拉圖從“洞穴比喻”入手,阿奎那從神學以及亞里士多德的理性精神入手,朱熹則吸取了傳統(tǒng)儒學以及禪宗的思想。

(2)哲學家們對于自己的觀點都有著嚴密的邏輯推理,柏拉圖的“理念論”即可說明。

(3)哲學家們不但提出了自己的核心概念,他們都對理想社會做了憧憬以及論證,這是哲學家們對于人類的終極關懷。

4.小結(jié)本課。哲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哲學家們的思考是一種人文關懷,是一種人類理想的集中體現(xiàn),歷代哲學家對這些哲學命題不懈的思考更是人類智慧的力量源泉。

[資料附錄]

材料一:在某種意義上說,哲學居于科學與宗教之間:一方面他像科學一樣屬于理論思維,因而從根子上總是訴諸理性,另一方面它又像宗教一樣起源于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追求熱愛的是永恒無限的智慧境界。

――張志偉《西方哲學十五講》,P5,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材料二:哲學并不只有一條路而是有許多條路,任何一條路都不足以代表哲學本身,所有的哲學運思之路“綜合”在一起,才構(gòu)成了一幅表較完整的哲學圖畫。換言之,哲學是由過去、現(xiàn)在乃至將來那一條條思想之路構(gòu)成的。

――張志偉《西方哲學十五講》,P7,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材料三:哲學永恒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歷史性與現(xiàn)實性之間的內(nèi)在張力。哲學家們與哲學對象之間的關系,哲學家們相互之間的關系,我們與哲學家們之間的關系,都可以看作是人類精神自己與自己之間的關系,因而哲學乃是人類精神的反思,也就是思想與思想之間的“對話”�!瓪v史上已近過去了的思想實際上并沒有過去,它們作為一條條思想之路也構(gòu)成了我們的存在的一部分,所以我們的思想包含而且必須包含過去的思想才成其為思想�;蛘哒f,離開了歷史,我們的思想甚至我們的存在便是殘卻不全的,因而“歷史性”在此就有了“現(xiàn)實性”的意義。

――張志偉《西方哲學十五講》,P18,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板書設計]

 

柏拉圖

孟子

阿奎那

朱熹

生活時代

公元前5―公元前4世紀

公元前5―公元前4世紀

12―13世紀

12―13世紀

著作

《理想國》

《孟子》

《神學大全》

《四書集注》

社會背景

雅典在伯里克利的輝煌時代后經(jīng)歷了瘟疫和戰(zhàn)爭日趨衰落

禮崩樂壞,天下無道,征戰(zhàn)不休的戰(zhàn)國時代

封建經(jīng)濟發(fā)展,城市繁榮,大學出現(xiàn),加之阿拉伯人將亞里士多德的思想重新輸入歐洲

儒學產(chǎn)生危機,佛教禪宗思想大行其道。

核心哲學思想

“理念論”,“善”是一切理念的源泉

人性本善

五種證明上帝存在的推論,人類的至善來自上帝的至善,通過“信、望、愛”三德來追求至善

“理”是宇宙最高本原,存天理、滅人欲

治國理論

“理想國”,哲學王治國;晚年更傾向于用法律來規(guī)范個人和政府

“仁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政治秩序是神圣的,教會權(quán)利高于世俗權(quán)利,要以憲法規(guī)君主和政府的行為

“天理”治世

[訓練設計]

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曾經(jīng)以建筑房屋為例子,說明朱熹的政治哲學,闡述君王治國之道,他說:“建一棟房子,必須依照建筑原理。這些原理永恒地存在,即使物質(zhì)世界中實際上一棟房子也沒有建過,它們也存在。大建筑師就是精通這些原理,并使他的設計符合這些原理的人�!报D―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P259―260,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問題:

1.文中“建筑原理”和“大建筑師”分別意指什么?

文中“建筑原理”指治理國家的“天理”;“大建筑師”指遵“理”治國的圣王。

2.朱熹的政治哲學與他的基本哲學觀有什么關系?

朱熹認為宇宙萬物的發(fā)生、發(fā)展都遵循著“天理”,人類在后天的學習就是為了認識“天理”,并且應該依照“理”行為、生活,遷移至他的政治哲學同樣如此,朱熹認為治國之道也有“天理”,圣明的君王應該按照“天理”治理國家。

[課件]

見附件。

 

 

[1] 引自《中國哲學史大綱》,P1,胡適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 引自《中國哲學簡史》,P1,馮友蘭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3] 引自《西方哲學史》(上卷),P11,[英]羅素著,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

[4] 有關理想國的描述可以參見《西方哲學十五講》,P73―74。

試題詳情


同步練習冊答案
閸忥拷 闂傦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