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兩汽車沿同一平直公路同向勻速運動,速度均為16 m/s.在前面的甲車緊急剎車,加速度為 a1="3" m/s2,乙車由于司機的反應(yīng)時間為0.5 s而晚剎車,已知乙的加速度為a2="4" m/s2,為了確保乙車不與甲車相撞,原來至少應(yīng)保持多大的車距?
s="1.5" m
解:根據(jù)題意可知兩車不相撞的臨界條件是乙追上甲時,二者的速度剛好相等,設(shè)為v,作出二者運動的過程示意圖如右圖,

設(shè)甲車剎車的時間為t
則v=v0-a1t①
v=v0-a2(t-t0)②
由①②得t="2" s v="10" m/s                                 
因此甲乙應(yīng)保持的車距:
代入數(shù)據(jù)得s="1.5" m.
本題考查的是勻加速直線運動的相遇問題,根據(jù)勻加速直線運動的計算公式即可算出;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為一物體沿直線運動x-t圖象,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前兩秒的位移為30 m
B.第3s內(nèi)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
C.物體第4s末的速度方向與第1s末的速度方向相反
D.前5秒物體的總位移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某同學(xué)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設(shè)置了這樣一個問題:甲物體沿直線MN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為v1. P點到MN的垂直距離為s,如圖所示. 乙物體由P點開始運動,要追上甲物體. 設(shè)乙物體可沿任意方向運動且速度大小始終是v2. 已知v2>v1. 某時刻當甲位于直線MN上的F點時,乙物體由P點開始運動,問,乙物體能否追上甲物體?哪種追趕方式用時最短?同學(xué)們通過分析以后得出以下幾種不同的觀點,你認為正確的是(     )
A.乙物體沿PFN的路線追趕甲物體時,用時最短
B.乙物體追趕過程中,保持其速度的方向總是指向甲物體,這樣運動方式用時最短
C.通過計算,使乙物體沿某直線PE運動,到達直線MN時正好與甲物體相遇,這種方式用時最短
D.在A、B、C三種追趕方式中,乙物體都能追上甲物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甲?乙兩位同學(xué)在直跑道上練習4×100 m接力,他們在奔跑時有相同的最大速度.乙從靜止開始全力奔跑需跑出20 m才能達到最大速度,這一過程可以看做是勻加速運動.現(xiàn)甲持棒以最大速度向

乙奔來,乙在接力區(qū)伺機全力奔出.若要求乙接棒時達到奔跑速度最大值的90%,試求:
(1)乙在接力區(qū)從靜止跑出多遠才接到棒?
(2)乙應(yīng)在距離甲多遠時起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a、b兩物體在t=0時刻沿同一直線開始運動,為了定量描述它們的運動情況,建立了一直線坐標系,如圖甲所示。它們的位置坐標隨時間的變化關(guān)系如圖乙所示,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a(chǎn)、b兩物體的出發(fā)點相同
B.t=2s時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
C.a(chǎn)、b兩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同
D.0-6s內(nèi)a通過的位移大于b通過的位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一輛巡邏車最快能在10 s內(nèi)由靜止加速到最大速度50 m/s,并能保持這個速度勻速行駛,問該巡邏車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由靜止追上前方2000 m處正以35 m/s的速度勻速行駛的汽車,至少需要多少時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是一物體的xt圖象,則該物體在6 s內(nèi)的路程是 (   )
A.0 mB.2 m
C.4 mD.12 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已知一汽車在平直公路上以速度v0勻速行駛,
小題1:司機突然發(fā)現(xiàn)在前方x=90m的地方有路障,開始緊急剎車,已知剎車的加速度是a1=-5m/s2,汽車剛好在路障前面停下,求汽車原來的速度v0是多少?
小題2:若汽車的剎車加速度是a2=-3m/s2,初速度不變,為使汽車不撞上路障,司機必須離路障多少米剎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公共汽車從車站開出以4 m/s的速度沿平直公路勻速行駛,2 s后一輛摩托車從同一車站開出作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運動去追趕公共汽車,加速度大小為2 m/s2,試問:
(1)摩托車出發(fā)后,經(jīng)多少時間追上汽車?
(2)摩托車追上汽車時,離出發(fā)處多遠?
(3)摩托車追上汽車前,兩者最大距離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