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空間有一沿x軸分布的電場,其電勢φx變化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x1-x1兩點的電勢相等

B. x1點的電場強度比x3點電場強度小

C. 一正電荷沿x軸從x1點移動到-x1點,電勢能一直增大

D. 一負電荷沿x軸從x1點移動到x3點,電場力先做正功再做負功

【答案】D

【解析】A:電勢的正負表示電勢的高低,由圖得x1處的電勢(正)比-x1的電勢(負)高,故A錯誤。

B:,沿x軸分布的電場,電勢φx的圖象的切線斜率絕對值表示場強大小,則x1點的電場強度比x3點電場強度大;故B錯誤。

C:沿x軸從x1點移動到-x1點,電勢降低,據(jù),可知正電荷電勢能減;故C錯誤。

D沿x軸從x1點移動到x3點,電勢先增大后減小,據(jù)可知負電荷電勢能先減小再增大,則電場力先做正功再做負功。故D正確。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物理量中,屬于不是矢量的是(

A.速率B.加速度C.位移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水平恒力F拉小車和木塊做加速運動,小車質(zhì)量為M,木塊質(zhì)量為m,它們共同加速度為a,木塊與小車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則在運動過程中( )

A.小車受到的摩擦力為
B.木塊受到的合力為 F﹣μmg
C.木塊受到的摩擦力為μmg
D.F大于μmg時小車和木塊會發(fā)生相對滑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研究平拋物體運動的實驗中,用一張印有小方格的紙記錄軌跡,小方格的邊長L=20cm,若小球在平拋運動途中的幾個位置如圖所示的a、b、c、d所示,則小球平拋的初速度的計算式為V0=(用L、g表示),其值是 m/s,經(jīng)過b點時的速度大小是(可用根號表示,取g=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以下說法正確的是______(選對1個給2分,選對2個給4分,選對3個給5分,每選錯一個扣3分,最低得分為0)

A. 簡諧運動的周期與振幅無關

B. 在彈簧振子做簡諧運動的回復力表達式中,F為振動物體所受的合外力,k為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

C. 在波的傳播方向上,某個質(zhì)點的振動速度就是波的傳播速度

D. 在雙縫干涉實驗中,同種條件下用紫光做實驗比紅光做實驗得到的條紋更寬

E. 在單縫衍射現(xiàn)象中要產(chǎn)生明顯的衍射現(xiàn)象,狹縫寬度必須比波長小或者相差不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木板 P 下端通過光滑鉸鏈固定于水平地面上的 O 點,物體 A、B 疊放在木板上且處于靜止狀態(tài),此時物體 B 的上表面水平.現(xiàn)使木板 P 繞 O 點緩慢旋轉到虛線所示位置,物體 A、B 仍保持靜止,與原位置的情況相比( )

A.A 對 B 的作用力減小
B.B對A的支持力減小
C.木板對 B 的支持力減小
D.木板對 B 的摩擦力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測量工具中不能直接測量國際單位制基本物理量的是

A.彈簧測力計

B.秒表

C.刻度尺

D.天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5個相同的木塊緊挨著靜止在水平地面上,每塊木塊的質(zhì)量為M=1kg,長I=1m,它們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1=0.1,木塊與地面的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現(xiàn)有一質(zhì)量為m=2.5kg的小鉛塊(視為質(zhì)點),以v0=4m/s的初速度向右滑上左邊第一木塊的左端,它與木塊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2=0.2,小鉛塊剛滑上第四塊木塊時,4丶5兩塊木塊開始運動,最終小鉛塊靜止在第四塊木塊上,求:

(1)小鉛塊剛滑上第四塊木塊時的速度;
(2)小鉛塊滑上第四塊木塊后,4、5兩木塊的加速度;
(3)小鉛塊與木塊達共同速度后,還能繼續(xù)滑行多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11年8月10日,改裝后的“瓦良格”號航空母艦進行出海航行試驗.已知該航空母艦飛行甲板長L=300m,某種戰(zhàn)斗機在航空母艦上起飛過程中的最大加速度為a=4.5m/s2 , 飛機速度達到vt=60m/s才能安全起飛.
(1)如果航空母艦靜止,戰(zhàn)斗機被彈射裝置彈出后開始加速,要保證飛機安全起飛,戰(zhàn)斗機被彈射裝置彈出時的速度至少是多少?
(2)如果航空母艦勻速前進,在沒有彈射裝置的情況下,要保證飛機安全起飛,航空母艦的前進速度至少是多大?(保留一位有效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