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生物 > 題目詳情

【題目】內質網膜與核膜、細胞膜相連,這種結構特點表明內質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

A. 擴展細胞內膜,有利于酶的附著 B. 提供細胞內物質運輸的通道

C. 提供核糖體附著的支架 D. 參與細胞內某些代謝反應

【答案】B

【解析】內質網是細胞內膜面積較大的細胞器,內通核膜,外連細胞膜,細胞內物質通過內質網實現運輸。因此,內質網是細胞內物質運輸的通道。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表所示為某微生物培養(yǎng)基配方,請分析回答:

(1)根據物理性質,該培養(yǎng)基屬于_______培養(yǎng)基;根據用途劃分則屬于________培養(yǎng)基。

(2)根據培養(yǎng)基原料,所培養(yǎng)的微生物的代謝類型,同化作用類型:_____________,異化作用類型:______________培養(yǎng)的微生物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該培養(yǎng)基中的碳源是_____________,氮源是_____________

(4)如果要鑒別自來水中的大腸桿菌是否超標,至少要加入__________________,除去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觀察一個正在分裂的細胞,發(fā)現從細胞的兩極逐漸發(fā)出紡錘絲,縱行排列排列于細胞中央,形成紡錘體,而染色體散亂分布在細胞的中央,可推測他觀察的是( )

A.植物細胞分裂前期 B.植物細胞分裂中期

C.動物細胞分裂前期 D.動物細胞分裂中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為人體某細胞所經歷的生長發(fā)育各個階段示意圖,圖中①~⑦為不同的細胞,a~c表示細胞所進行的生理過程。據圖分析,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A. 圖中a代表細胞分裂,b代表細胞分化

B. ⑤⑥⑦的核遺傳物質相同,細胞內的蛋白質種類和數量相同

C. ②③④細胞的形成過程中需要細胞內細胞器的互相合作

D. 進入c過程的細胞,意味著即將死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南宋詩人楊萬里有這樣一首詩: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荷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那么使荷葉呈現綠色、荷花呈現紅色的物質(色素)各分布在哪里

A. 線粒體、高爾基體 B. 高爾基體、液泡

C. 葉綠體、液泡 D. 葉綠體、細胞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探究吲哚乙酸對月季插條生根的作用,結果如下圖。有關實驗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是(

A.不同濃度的吲哚乙酸處理扦插枝條的時間應不同

B.本實驗可以不設用蒸餾水處理扦插枝條的對照組

C.使扦插枝條產生相同根數的吲哚乙酸濃度一定相同

D.吲哚乙酸超過一定濃度范圍能抑制扦插枝條生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將豌豆一對相對性狀純合顯性個體和純合隱性個體間行種植,另將玉米一對相對性狀純合顯性個體和純合隱性個體間行種植。問隱性純合一行植株上所產生的F1是( )

A.豌豆和玉米都有顯性和隱性 B.豌豆都為隱性,玉米既有顯性又有隱性

C.豌豆和玉米的顯性和隱性比例都是3:1 D.玉米都為隱性,豌豆既有顯性又有隱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酵母菌是一種常用的實驗材料,某校學生利用酵母菌探究細胞呼吸方式和種群數量的動態(tài)變化。請回答下列問題:

(1)下圖為探究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實驗,圖1中紅色液滴向 移,圖2中紅色液滴向 移。酵母菌細胞中產生CO2的場所有 。

(2)研究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的實驗中,用血細胞計數板計數進行計數時,一般是界定 (填、)方格范圍中的酵母菌數量。具體觀察時,血細胞計數板的小方格內適宜的細胞數為3~5個,數目太多則很難清點,此時要對培養(yǎng)液作適當稀釋。提供原液和無菌水的條件下,若小方格中大約有35個細胞,進行10倍稀釋的操作一般是 。

(3)研究中發(fā)現,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在一段時間內呈S型曲線增長。若繼續(xù)培養(yǎng),發(fā)現酵母菌數量會逐漸減少,酵母菌數量減少的原因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因操作不當造成泡菜腐爛,下列原因中正確的是(

罐口密閉缺氧,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長繁殖 罐口封閉不嚴,氧氣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長繁殖

罐口封閉不嚴,氧氣抑制了其他腐生菌的生長和繁殖 罐口封閉不嚴,促進了需氧腐生菌的生長和繁殖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