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地理 > 題目詳情

【題目】甲、乙、丙、丁分別是Na2CO3溶液、AgNO3溶液、BaCl2溶液、鹽酸四種無色溶液中的一種,現(xiàn)進行了如圖1所示的實驗。

(1)通過上述實驗判斷出各物質: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丁________。寫出甲與乙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室有一瓶標簽破損(如圖2所示)的固體試劑。某同學應用(1)中的BaCl2溶液檢驗,取試劑瓶中的固體少量于試管中,加適量蒸餾水溶解,在所得溶液中加入過量BaCl2溶液,得到白色沉淀。由此,該同學推斷這瓶試劑是硫酸鈉。你認為他的結論是否正確?________。若正確,請寫出相應的離子反應方程式;若不正確,請說明可能的結論,并給出進一步驗證的實驗方案(要求:所用試劑只能從甲、乙、丙、丁中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aCl2溶液 Na2CO3溶液 AgNO3溶液 鹽酸 Na2CO3+BaCl2BaCO3↓+2NaCl

(2)不正確

將沉淀完全的溶液靜置,取上層清液于另一試管中,滴加Na2CO3溶液,如有氣體產生,說明固體物質是NaHSO4;若無明顯現(xiàn)象,則向除去上層清液的試管中滴加鹽酸,若滴加時有氣體產生,最終沉淀溶解,則固體物質是Na2SO3;若滴加過程中無明顯現(xiàn)象,則固體物質是Na2SO4

【解析】(1)AgNO3能與其他三種物質反應產生沉淀,Na2CO3和鹽酸相互反應有氣體產生,BaCl2能與其他兩種物質反應產生沉淀,由此不難推出,甲是BaCl2溶液、乙是Na2CO3溶液、丙是AgNO3溶液、丁是鹽酸。(2)根據(jù)破損的標簽和實驗現(xiàn)象可知,原瓶中所存放的固體有以下3種可能:Na2SO4、Na2SO3、NaHSO4,故該同學的判斷是錯誤的。進一步驗證的方法如下,將沉淀完全的溶液靜置,取上層清液于另一試管中,滴加Na2CO3溶液,如有氣體產生,說明固體物質是NaHSO4;若無明顯現(xiàn)象,則向除去上層清液的試管中滴加鹽酸,若滴加時有氣體產生,最終沉淀溶解,則固體物質是Na2SO3;若滴加過程中無明顯現(xiàn)象,則固體物質是Na2SO4。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可用圖示裝置制取少量乙酸乙酯(酒精燈等在圖中均已略去)。請?zhí)羁眨?/span>

(1)試管a中需要加入濃硫酸、冰醋酸和乙醇各2 mL,正確的加入順序及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

(2)為防止a中的液體在實驗時發(fā)生暴沸,在加熱前應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中加熱試管a的目的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試管b中加有飽和Na2CO3溶液,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反應結束后,振蕩試管b,靜置。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一種有機物的結構簡式為:

試回答下列問題:

(1)該化合物的種類是________。

A.烯烴 B.酯

C.油脂 D.高分子化合物

(2)該化合物的密度________。

A.比水大 B.比水小

(3)該化合物常溫下的狀態(tài)為________。

A.液體 B.固體 C.氣體

(4)與該物質能反應的有________。

A.NaOH溶液

B.碘水

C.乙醇

D.乙酸

E.H2

寫出該有機物與選出的化合物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任寫一個):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17江蘇]鋁是應用廣泛的金屬。以鋁土礦(主要成分為Al2O3,含SiO2和Fe2O3等雜質)為原料制備鋁的一種工藝流程如下:

注:SiO2在“堿溶”時轉化為鋁硅酸鈉沉淀。

(1)“堿溶”時生成偏鋁酸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過濾”所得濾液中加入NaHCO3溶液,溶液的pH_________ (填“增大”、“不變”或“減小”)。

(3)“電解”是電解熔融Al2O3,電解過程中作陽極的石墨易消耗,原因是___________。

(4)“電解”是電解Na2CO3溶液,原理如圖所示。陽極的電極反應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陰極產生的物質A的化學式為____________。

(5)鋁粉在1000時可與N2反應制備AlN。在鋁粉中添加少量NH4Cl固體并充分混合,有利于AlN的制備,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合物YX2、ZX2中X、Y、Z都是前三周期元素,X與Y同周期,Y與Z同主族,Y元素的最外層p軌道上的電子數(shù)等于前一電子層電子總數(shù);X原子最外層的p軌道中有一個軌道填充了2個電子。則

(1)X元素基態(tài)原子的電子排布式是__________________,Y原子的價層電子的電子排布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YX2的分子構型是____________。

(3)YX2分子中,Y原子的雜化類型是__________,一個YX2分子中含________個π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酒后駕車是馬路上的第一大殺手。已知酒精(C2H5OH)能與K2Cr2O7和H2SO4的混合溶液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如下反應:2K2Cr2O7+3C2H5OH+8H2SO42K2SO4+2Cr2(SO4)3+3CH3COOH+11H2O,且知和Cr3+在溶液中分別顯橙色和綠色,回答下列問題:

(1)該反應________(填“是”或“不是”)離子反應。

(2)寫出Cr2(SO4)3的電離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該反應________(填“是”或“不是”)氧化還原反應,判斷的依據(j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認為能否用這一反應來檢測司機是否酒后駕車?________(填“能”或“不能”),簡述其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食鹽晶體是由鈉離子和氯離子組成的,且均為等距離的交錯排列,如圖所示。已知食鹽的密度是2.2 g/cm3,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為6.02×1023/mol。在食鹽晶體中兩個距離最近的鈉離子間的距離最接近于 厘米(保留整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實驗室欲測定某NaOH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用0.100 mol·L-1 HCl標準溶液進行中和滴定(用甲基橙作指示劑)。請回答下列問題

(1)滴定時,盛裝待測NaOH溶液的儀器名稱為 ,盛裝標準鹽酸的儀器名稱為 ;滴定至終點的顏色變化為 。

(2)甲同學在實驗過程中記錄滴定前滴定管內液面讀數(shù)0.50 mL,滴定后液面如圖所示,則此時消耗標準溶液的體積為 。

(3)乙同學做了三組平行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如下

實驗序號

待測NaOH溶液的體積/mL

0.100 mol·L-1 HCl溶液的體積/mL

滴定前刻度

滴定后刻度

1

25.00

0.00

26.29

2

25.00

1.56

31.30

3

25.00

1.00

27.31

讀取上述合理數(shù)據(jù)計算出待測NaOH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

(4)下列操作會使測定結果偏高的是 (填字母)。

A錐形瓶用蒸餾水洗凈后再用待測液潤洗

B酸式滴定管用蒸餾水洗凈后再用標準液潤洗

C滴定前酸式滴定管尖端氣泡未排除,滴定后氣泡消失

D滴定前酸式滴定管讀數(shù)正確,滴定后俯視滴定管讀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把18.0 mol·L1的濃硫酸稀釋成1.80 mol·L1的稀硫酸100 mL,實驗操作如下:

(1)請在下列操作步驟中填寫有關的空格:

用量筒量取 mL的18.0 mol·L1的濃硫酸;

沿燒杯內壁慢慢注入盛有少量 的燒杯中;

將已冷卻至室溫的H2SO4溶液沿玻璃棒注入 mL的容量瓶中;

用少量蒸餾水洗滌燒杯2~3次,并將洗滌液也全部轉移到容量瓶中;

繼續(xù)向容量瓶中加蒸餾水,直至液面接近刻度線 mL處;

改用 逐滴加蒸餾水,使溶液凹液面的最低處恰好與刻度線相平;

蓋好容量瓶塞,反復顛倒,搖勻;

將配好的稀硫酸倒入試劑瓶中,貼好標簽。

(2)由于操作不當,會引起實驗誤差。下列情況對所配制的H2SO4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有何影響?(用“偏大”“偏小”“無影響”填寫)

容量瓶用蒸餾水洗滌后殘留有少量的水

搖勻后,發(fā)現(xiàn)溶液的液面低于刻度線,又加水至刻度線 。

(3)容量瓶上標有 (選填下列編號)。

溫度 濃度 容量 壓強 刻度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