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ABC的兩邊AB、AC的長是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k+3)x+k2+3k+2=0有兩個實數(shù)根,第三邊BC的長為5.
(1)求證:無論k為何值,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k+3)x+k2+3k+2=0都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shù)根;
(2)當k為何值時,△ABC是直角三角形;
(3)當k為何值時,△ABC是等腰三角形,并求△ABC的周長.
分析:(1)若要證明方程總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shù)根,只需證明△>0.
(2)利用求根公式得到x1=k+2,x2=k+1,設AB=k+2,AC=k+1,再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分類討論:AB2+AC2=BC2或AB2+BC2=AC2或AC2+BC2=AB2,分別建立關于k的方程,解出k的值,然后滿足兩根為正根的k的值為所求..
(3)此題要分兩種情況進行討論,若AB=BC=5時,把5代入方程即可求出k的值,若AB=AC時,則△=0,列出關于k的方程,解出k的值即可.
解答:解:(1)因為△=b2-4ac=[-(2k+3)]2-4×1×(k2+3k+2)=1>0,
所以方程總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shù)根.

(2)解:x2-(2k+3)x+k2+3k+2=0的解為x=
2k+3±1
2
,
∴x1=k+2,x2=k+1,
設AB=k+2,AC=k+1,
當AB2+AC2=BC2,即(k+2)2+(k+1)2=52,
解得:k1=-5,k2=2,
由于AB=k+2>0,AC=k+1>0,所以k=2;
當AB2+BC2=AC2,即(k+2)2+52=(k+1)2,
解得:k=-14,
由于AB=k+2>0,AC=k+1>0,所以k=-14舍去;
當AC2+BC2=AB2,即(k+1)2+52=(k+2)2
解得:k=11,
由于AB=k+2=13,AC=12,所以k=11,
∴k為2或11時,△ABC是直角三角形.

(3)若AB=BC=5時,5是方程x2-(2k+3)x+k2+3k+2=0的實數(shù)根,把x=5代入原方程,得k=3或k=4.
由(1)知,無論k取何值,△>0,所以AB≠AC,故k只能取3或4.
根據(jù)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shù)的關系可得:AB+AC=2k+3,當k=3時,AB+AC=9,則周長是9+5=14;
當k=4時,AB+AC=8+3=11.則周長是11+5=16.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shù)的關系和根的判別式,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況與判別式△的關系是:(1)△>0?方程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shù)根;(2)△=0?方程有兩個相等的實數(shù)根;(3)△<0?方程沒有實數(shù)根.在解題的過程中注意不要忽視三角形的邊長是正數(shù)這一條件.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已知△ABC的兩邊長a=3,c=5,且第三邊長b為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4x+m=0的兩個正整數(shù)根之一,求sinA的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如圖,已知△ABC的兩邊長為m、n,夾角為α,求作△EFG,使得∠E=∠α;有兩條邊長分別為m、n,且與△ABC不全等.(要求:作出所有滿足條件的△EFG,尺規(guī)作圖,不寫畫法,保留作圖痕跡.在圖中標注m、n、α、E、F、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已知△ABC的兩邊長分別為2和3,則第三邊x的取值范圍是
1<x<5
1<x<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已知△ABC的兩邊長為10cm和12cm,BC邊上的高為8cm,求第三邊長.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