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在我國東北地區(qū),人們對于馬鈴薯種植有著極為親切的描述,“投下幾粒馬鈴薯,多少都會有收成.只要開花,就能到田壟取‘蛋’糊口,解決溫飽.”馬鈴薯的繁殖過程見如圖的示意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據(jù)圖可知,利用馬鈴薯塊莖來獲得新個體,這樣的繁殖方式屬于生殖.
(2)馬鈴薯能開花結果,表明它還可以進行生殖.
(3)馬鈴薯新生塊莖中的有機物,來自葉片的作用,通過(選填“導管”或者“篩管”)運輸?shù)綁K莖中貯存.
(4)馬鈴薯能解決溫飽,這是因為馬鈴薯塊莖中的有機物與米、面等主食類似,含有大量的 . 這些有機物主要在人體消化道的內(nèi)被消化吸收,最終為人體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答案】
(1)無性
(2)有性
(3)光合;篩管
(4)淀粉;小腸
【解析】解:(1)“據(jù)圖可知,利用馬鈴薯塊莖來獲得新個體”,沒有經(jīng)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因此這樣的繁殖方式屬于無性生殖.(2)開花結果必須經(jīng)過傳粉和受精兩個過程,因此“馬鈴薯能開花結果”,表明它還可以進行有性生殖.(3)“馬鈴薯新生塊莖中的有機物”,來自葉片的光合作用,通過篩管(選填“導管”或者“篩管”)運輸?shù)綁K莖中貯存.(4)“馬鈴薯能解決溫飽,這是因為馬鈴薯塊莖中的有機物與米、面等主食類似”,含有大量的淀粉.這些有機物主要在人體消化道的小腸內(nèi)被消化吸收,“最終為人體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故答案為:(1)無性(營養(yǎng)) (2)有性(3)光合;篩管 (4)淀粉;小腸
(1)有性生殖是指經(jīng)過兩性生殖細胞(例如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成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發(fā)育成為新的個體的生殖方式.(2)無性生殖的關鍵在于沒有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chǎn)生新個體的方式,如嫁接、扦插、壓條、克隆、組織培養(yǎng)等.(3)篩管位于韌皮部,運輸有機物,方向從上往下;導管位于木質部,運輸水和無機鹽,方向自下而上.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玉米是我市重要的糧食作物。請據(jù)下圖所示,回答:
(1)細胞A經(jīng)過a過程和b過程形成Bl~B4幾種不同形態(tài)的細胞群,則在過程a中細胞內(nèi)變化最明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b過程中最明顯的變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jù)各種細胞的形態(tài)可以推測,B1應屬于_________組織。
(3)在由C1到D1的過程中,最先突破種皮的結構是________________。
(4)若玉米植株體細胞的染色體數(shù)為20條,則花粉粒中生殖細胞的染色體數(shù)為_________條。
(5)若想提高玉米的畝產(chǎn)量,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2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桔”與“吉”音似,人們常將桔作為吉祥物和賀年贈品.桔的生命周期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在[]中填寫序號)
(1)①是由種子的發(fā)育而來,幼苗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
(2)桔開花后,成熟的花粉從[]中散放出來,要結出果實必須經(jīng)過傳粉和 .
(3)E由D圖中的[]發(fā)育而來,E在植物體結構層次上屬于 .
(4)從E可判斷桔屬于(填“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所示的是幾種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環(huán)境各異的植物,請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
(1)沒有根、莖、葉等器官分化的是(填字母代號),E類植物屬于植物,對保持水土具有重要作用。
(2)(填字母代號)類植物已具有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并且體內(nèi)具有專門的組織,所有該類植物同E類植物相比長得較為高大且結構也更為復雜。
(3)以上幾種植物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順序是:(用字母和箭頭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各項中,屬于生物能影響環(huán)境的現(xiàn)象是( )
A 朵朵葵花向太陽 B 樹林能保持水土
C 駱駝能生活在茺漠中 D 駱駝刺深長的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下圖的敘述,錯誤的是( 。
A.①是由毛細血管彎曲盤繞而成的
B.①②③④構成腎單位
C.④是包繞在腎小管周圍的毛細血管
D.①的兩端都是小動脈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