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栽植物時,常常去掉幾片葉,其目的是為了
A.降低光合作用B.減小呼吸作用C.減少蒸騰作用D.移栽方便
C

試題分析:蒸騰作用是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主要是葉子)以水蒸汽狀態(tài)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是與物理學的蒸發(fā)過程不同,蒸騰作用不僅受外界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而且還受植物本身的調(diào)節(jié)和控制,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是葉片,剛移栽的植物,根的吸水能力較弱,而蒸騰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分,為了減少水分的散失,降低蒸騰作用,常常去掉幾片葉。
點評:此題較新穎,解答此類題目的關(guān)鍵是熟記蒸騰作用的器官和意義。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盛夏的中午,許多陸生植物由于陽光強烈照射而使葉片微卷曲,葉柄下垂,且持續(xù)的時間較長。下列相關(guān)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此時氣孔關(guān)閉,植物蒸騰作用減弱
B.此時二氧化碳供應(yīng)不足,植物光合作用減弱
C.此時由于溫度的改變植物呼吸作用會受影響
D.此時植物體內(nèi)水分的運輸停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圖表示蠶豆植株葉片在適宜環(huán)境條件下的某種生理活動簡圖,其中,A、B、C分別表示相應(yīng)的物質(zhì)。請據(jù)圖回答20-22小題:

若A、B、C分別表示二氧化碳、有機物(淀粉)和氧氣,則此生理過程可以表示蠶豆葉肉細胞中的
A. 光合作用        B. 呼吸作用        C. 蒸騰作用       D. 擴散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不詳 題型:探究題

(5分)科學探究(二)
下表是某活動小組在早晨為探究“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而測得的實驗數(shù)據(jù),請同學們認真閱讀后回答以下問題。
地點
裸地
草地
灌叢




48%
52%
62%
42%
51%
60%
44%
60%
56%
平均值:44.7%
平均值:54.3%
平均值:59.3%
 
(1)從以上數(shù)據(jù)得出:①(1分)________地的空氣濕度最大,
②(1分)________地的空氣濕度次之,
③(1分)________地的空氣濕度最小。
(2)由此,你得出的實驗結(jié)論是(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幾年,有些地區(qū)夏天酷暑難耐,請你從本實驗中得到的啟發(fā)給環(huán)保部門提出一條合理化的建議。(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不詳 題型:探究題

為研究植物體內(nèi)有機物的運輸,某同學做了如下實驗:
①選取兩枝帶有較多不定根和葉的枝條。
②用刀片對其中一枝進行樹皮環(huán)割處理。環(huán)割部位離不定根的距離約為4厘米,環(huán)割樹皮時去掉約2厘米寬的樹皮(如圖)。

③把它們的根分別浸在土壤浸出液中,土壤浸出液液面在環(huán)割處下方。
④放在陽光下培養(yǎng),兩周以后進行觀察。
(1)實驗中對兩枝枝條進行不同處理的目的是______ 。
(2)實驗中該同學“對樹皮進行環(huán)割處理”基于的假設(shè)是________ 。
(3)兩周后,可通過觀察枝條上的不定根或_______的變化來判斷假設(shè)是否成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植物在自然環(huán)境中的作用有(  )
A.制造氧氣、吸收有毒氣體
B.吸附灰塵、降低噪音
C.保持水土、調(diào)節(jié)氣候
D.以上三項都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綠色植物在水循環(huán)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 。
A.使雨水更多地滲入地下,補充地下水
B.能夠緩解雨水對地面的沖刷
C.通過蒸騰作用能提高大氣濕度,增加降水
D.枯枝落葉能夠吸收大量雨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不詳 題型:解答題

為了充分利用陽光,每塊土地種植的農(nóng)作物越多越好.______.(判斷對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條件、場所、原料和產(chǎn)物依次是(  )
A.光能、葉綠體、有機物和氧、二氧化碳和水
B.水分、線粒體、有機物和氧、二氧化碳
C.光能、葉綠體、二氧化碳和水、有機物和氧
D.水分、線粒體、二氧化碳、氧和有機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