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gzyw 來源:黑龍江省慶安縣第三中學2014屆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Word版含答案 題型:048
|
科目:gzyw 來源:0118 期中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czls 來源:2016屆江蘇東臺梁垛鎮(zhèn)中學九年級上期中檢測歷史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6分)
材料一 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蒸汽機器引起了歐洲生產的革命。世界從此掀開了新的一頁……英國引領了這一歷史發(fā)展的潮流,取得技冠群雄、傲視全球的輝煌成果。
材料二:
圖1愛迪生和他發(fā)明的燈泡 圖2卡爾·本茨和他制造的汽車
材料三 自從全球涌現出發(fā)明和使用機器的熱潮后,煙囪、廠房、機器轟鳴聲,打破了人們恬靜的田園生活。……1827年,法國數學家富利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會使大氣變暖,瑞典學者阿倫尼鳥斯提出了“溫室效應”。
(1)材料一中“生產的革命”指什么?為什么說“英國引領了這一歷史發(fā)展的潮流”? (2分)
(2)材料二中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分別是哪種新能源和新動力的應用?(2分)
(3)依據材料三說明,在社會生產發(fā)展的同時,出現了什么問題?(1分)
(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的認識。(1分)
【答案】(1)工業(yè)革命;英國最早進行并率先完成工業(yè)革命。2分
(2)電力;內燃機。2分
(3)環(huán)境污染。1分
(4)科技進步,促進人類社會發(fā)展;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采取有效措施保護環(huán)境,使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相處。(言之有理即可) 1分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察學生對兩次工業(yè)革命以及影響的認識,解題思路如下:
(1)要求學生回答材料一中的“生產的革命”及理論基礎,為什么說英國引領了這一潮流,根據材料中的信息“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蒸汽機器引起了歐洲生產的革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判斷是英國的工業(yè)革命,蒸汽機的理論基礎是牛頓力學,,英國最早進行并完成了工業(yè)革命。
(2)本題考查關于兩次工業(yè)革命的基礎知識的識記。要求學生根據材料二的發(fā)明是那種新能源和新動力的應用,分析材料二中的兩幅圖片分別是圖1愛迪生和他發(fā)明的燈泡 和 圖2卡爾·本茨和他制造的汽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電力;內燃機。
(3)要求學生根據材料三回答社會發(fā)展的同時出現了什么問題,根據材料三中的信息“煙囪、廠房、機器轟鳴聲,打破了人們恬靜的田園生活。……1827年,法國數學家富利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會使大氣變暖,瑞典學者阿倫尼鳥斯提出了“溫室效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環(huán)境出現了問題。
(4)要求學生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你的認識,本題是個開放題,學生只要根據環(huán)境問題和科技發(fā)展問題回答即可。如科技進步,促進人類社會發(fā)展;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采取有效措施保護環(huán)境,使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相處等等。
考點:人教新課標九年級上冊·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的世界·人類邁入“電氣時代”
【題型】綜合題
【適用】較易
【標題】2016屆江蘇東臺梁垛鎮(zhèn)中學九年級上期中檢測歷史試卷(帶解析)
【關鍵字標簽】
【結束】
(9分)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在世界許多地區(qū)展開.美國、俄國和日本等國家通過不同方式,走上了迅速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同時,資本主義列強加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步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據此回答:
(1)19世紀六七十年代,俄國和日本分別面臨什么社會危機?它們各自又是通過什么途徑來解決的?(4分)
(2)俄、日兩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方式有何相似之處?(1分)
(3)俄、日兩國在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后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請用19世紀六七十年代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相關史實加以說明.(3分)
(4)聯系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相關史實,你有何感想?(1分)
科目:czls 來源:湖北省期末題 題型:材料題
科目:czls 來源:湖北省黃岡市啟黃中學2011-2012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 題型:066
201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中國共產黨建立后,僅用28年時間就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特別是實行改革開放后,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令人矚目偉大成就。農村面貌得到改變,工業(yè)化程度迅速提高,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六位,綜合國力顯著增強。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五四愛國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人高舉革命的大旗,開始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曲折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戰(zhàn)勝無數艱難險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領導,中國革命從此從勝利走向勝利。
——摘自北師大版《歷史》八年級上冊
回答:
(1)材料一中的圖片再現了1919年以來中國革命的四項重大事件,請為這組圖片歸納一個主題。
(2)通過歷史課本學習,中華民族在抗日戰(zhàn)爭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請你舉出國民政府正面戰(zhàn)場上重大勝利和八路軍主動出擊日軍的兩個事例。
(3)依據材料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詞包含的深刻道理。請結合所學的史實談談你對歌詞含義的理解。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現代文閱讀
科目:gzyw 來源:2015屆廣西自治區(qū)賀州市上高三第三次月考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題目。(25分)
“一 介”書 生 的 家 國 情 懷
趙琬微 宋玉萌
北京大學未名湖畔,一位87歲的老人依舊筆耕不輟。作為《儒藏》項目的首席專家,他把這個浩大的典籍編纂計劃延續(xù)到2025年。
作為當代中國哲學界代表性人物之一,從上世紀80年代創(chuàng)建中華文化書院推動“文化啟蒙”,到90年代最早提倡“國學”,湯一介把做學問與時代賦予的使命融為一體,思索著中國哲學在不同時代的沉浮。
湯一介1927年生于天津,出身書香門第。父親湯用彤是久負盛名的國學大師,言傳身教對子女影響很大。父親囑咐他的兩句話“事不避難,義不逃責”,意思是勇于承擔困難的事情,對合乎道義的事情負責。這也是他們的家風。
青年時期,湯一介目睹舊中國積貧積弱,百姓顛沛流離,深感痛心。他曾回憶道:“我十六七歲時,抗戰(zhàn)最困難時期,寫過一篇文章《一滴汽油一滴血》批評達官貴人浪費汽油?!?/p>
1946年,湯一介考上北京大學。從此一生都在讀書、教書、寫書、編書中度過。在北大求學時期,他結識了妻子樂黛云——這位后來在中國比較文學界舉足輕重的學者。如今,他們過著平靜的生活。
因為歷次的政治浩劫,他與同齡人一樣,耽誤過做學問的大好時光。上世紀80年代,他以“知天命”之年重新煥發(fā)學術研究的活力。從此用“只爭朝夕”的精神工作,為中國哲學研究的開拓與發(fā)展付出辛勞。
上世紀80年代起,各種學術思潮涌動,整個社會掀起文化熱潮。針對當時興起的“國學熱”、“東方中心論”,湯一介開始就持冷靜的態(tài)度。
他曾撰文寫道,在中國我是第一個發(fā)表文章批評“文明沖突論”的。當時,美國學者亨廷頓發(fā)表《文明的沖突》風行一時。對此,湯一介立即給予批評和回應。他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出,文化可以不同,但可以和諧相處。
怎樣實現文化共處呢?湯一介認為唯一的途徑就是對話。只有互相理解、相互尊重,才能取得共識。以北京大學哲學系為核心,組建了中國文化書院,湯一介任院長。書院舉辦了“文化系列講習班”,還舉辦了有數萬學員參加的“中外文化比較研究”函授班,推動了當時的文化啟蒙運動。
他先后出版《郭象與魏晉玄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道釋》《在非有非無之間》《佛教與中國文化》一系列著作,主編了《中國文化書院文庫》《20世紀西方哲學東漸史》《國學舉要》等大型叢書,創(chuàng)辦了中國文化書院等學術機構。
湯一介反對人們用“國學大師”稱呼他。他認為,“大師”應該有一個思想的理論體系,而他自己只是中國哲學問題的一個思考者。
在湯一介的書架上,整齊地排列著已出版的100冊《儒藏》,藏藍色封皮,燙金的字,格外悅目。作為這部集中華儒家文化精髓的浩瀚工程的總編纂和首席專家,湯一介責任重大。
自上世紀90年代起,他就希望編纂《儒藏》典籍。2003年,教育部正式批準由北京大學主持制定、湯一介為首席專家的“《儒藏》編纂與研究”方案,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立項。在湯一介看來,這個項目自己責無旁貸。
十年來,《儒藏》系列已出版百冊“精華編”,按照計劃到2025年《儒藏》全本將全部完成編纂。整個項目將涵蓋歷史上儒家主要文獻,包括歷代學者研究著作等,還包括受儒家文化深刻影響的韓、日、越三國用漢文著述的主要著作,如今已吸納四國大約500名學者。
湯一介倡導弘揚儒家文化的宗旨是“放眼世界文化潮流,傳承儒學思想精粹,闡釋儒學特殊理念,尋求儒學普遍價值,創(chuàng)構儒學新型體系”。
在他眼中,中華民族正處在偉大復興的前夜,當一個民族處在復興前夜之時,她必須回顧自己的歷史文化,從中汲取力量。他深刻認識到,民族和國家的復興,必須以文化的復興為支撐。
(節(jié)選自2014年8月3日《新華每日電訊》)
相關連接:
①湯一介(1927——2014),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熟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又對西方文學、哲學以及西方古典音樂情有獨鐘。2002年10月,向北京大學學校領導提出編纂《儒藏》的構思,得到了張岱年、季羨林的鼓勵和支持,2003年國家教育部批準立項。
②“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理想追求。它是對自己國家一種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體現,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密碼。
1.下列對材料的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 )
A.青年時期的湯一介對舊中國積貧積弱的社會現實深感不滿,抗戰(zhàn)時期,還寫文章批評達官貴人浪費汽油,可見那時他有強烈的家國情懷。
B.湯一介先生的父親湯用彤是久負盛名的國學大師,他的言傳身教對子女影響很大;如果沒有這樣的家學淵源,湯一介也不能成為著名學者。
C.編纂《儒藏》典籍,從構思提出、方案制定、計劃實施,到已經編纂出版的書冊,湯一介都參與其中,這無不體現了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D.湯一介反對人們用“國學大師”稱呼他,因為他認為自己只能算一個愛思考的人,還沒有成為一個有著自己完整思想理論體系大師級水準的人。
E.《儒藏》是一個十分浩大的典籍編纂工程,按照計劃要到2025年才能完成全部編纂,作為項目的首席專家,湯一介已經87歲了??磥硎橇Σ荒芗傲?。
2.湯一介先生對20世紀80年代起學界出現的“文明沖突論”的討論有怎樣的回應?請結合材料簡要概述。(6分)
3.湯一介先生為什么要提出編纂《儒藏》的構想?請結合材料簡述其原因。(6分)
4.有人說本文標題巧妙風趣,談談你對標題的理解和看法。先生的“家國情懷”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8分)
科目:gzyw 來源: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題目。(25分)
“一 介”書 生 的 家 國 情 懷
趙琬微 宋玉萌
北京大學未名湖畔,一位87歲的老人依舊筆耕不輟。作為《儒藏》項目的首席專家,他把這個浩大的典籍編纂計劃延續(xù)到2025年。
作為當代中國哲學界代表性人物之一,從上世紀80年代創(chuàng)建中華文化書院推動“文化啟蒙”,到90年代最早提倡“國學”,湯一介把做學問與時代賦予的使命融為一體,思索著中國哲學在不同時代的沉浮。
湯一介1927年生于天津,出身書香門第。父親湯用彤是久負盛名的國學大師,言傳身教對子女影響很大。父親囑咐他的兩句話“事不避難,義不逃責”,意思是勇于承擔困難的事情,對合乎道義的事情負責。這也是他們的家風。
青年時期,湯一介目睹舊中國積貧積弱,百姓顛沛流離,深感痛心。他曾回憶道:“我十六七歲時,抗戰(zhàn)最困難時期,寫過一篇文章《一滴汽油一滴血》批評達官貴人浪費汽油?!?br />1946年,湯一介考上北京大學。從此一生都在讀書、教書、寫書、編書中度過。在北大求學時期,他結識了妻子樂黛云——這位后來在中國比較文學界舉足輕重的學者。如今,他們過著平靜的生活。
因為歷次的政治浩劫,他與同齡人一樣,耽誤過做學問的大好時光。上世紀80年代,他以“知天命”之年重新煥發(fā)學術研究的活力。從此用“只爭朝夕”的精神工作,為中國哲學研究的開拓與發(fā)展付出辛勞。
上世紀80年代起,各種學術思潮涌動,整個社會掀起文化熱潮。針對當時興起的“國學熱”、“東方中心論”,湯一介開始就持冷靜的態(tài)度。
他曾撰文寫道,在中國我是第一個發(fā)表文章批評“文明沖突論”的。當時,美國學者亨廷頓發(fā)表《文明的沖突》風行一時。對此,湯一介立即給予批評和回應。他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出,文化可以不同,但可以和諧相處。
怎樣實現文化共處呢?湯一介認為唯一的途徑就是對話。只有互相理解、相互尊重,才能取得共識。以北京大學哲學系為核心,組建了中國文化書院,湯一介任院長。書院舉辦了“文化系列講習班”,還舉辦了有數萬學員參加的“中外文化比較研究”函授班,推動了當時的文化啟蒙運動。
他先后出版《郭象與魏晉玄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道釋》《在非有非無之間》《佛教與中國文化》一系列著作,主編了《中國文化書院文庫》《20世紀西方哲學東漸史》《國學舉要》等大型叢書,創(chuàng)辦了中國文化書院等學術機構。
湯一介反對人們用“國學大師”稱呼他。他認為,“大師”應該有一個思想的理論體系,而他自己只是中國哲學問題的一個思考者。
在湯一介的書架上,整齊地排列著已出版的100冊《儒藏》,藏藍色封皮,燙金的字,格外悅目。作為這部集中華儒家文化精髓的浩瀚工程的總編纂和首席專家,湯一介責任重大。
自上世紀90年代起,他就希望編纂《儒藏》典籍。2003年,教育部正式批準由北京大學主持制定、湯一介為首席專家的“《儒藏》編纂與研究”方案,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立項。在湯一介看來,這個項目自己責無旁貸。
十年來,《儒藏》系列已出版百冊“精華編”,按照計劃到2025年《儒藏》全本將全部完成編纂。整個項目將涵蓋歷史上儒家主要文獻,包括歷代學者研究著作等,還包括受儒家文化深刻影響的韓、日、越三國用漢文著述的主要著作,如今已吸納四國大約500名學者。
湯一介倡導弘揚儒家文化的宗旨是“放眼世界文化潮流,傳承儒學思想精粹,闡釋儒學特殊理念,尋求儒學普遍價值,創(chuàng)構儒學新型體系”。
在他眼中,中華民族正處在偉大復興的前夜,當一個民族處在復興前夜之時,她必須回顧自己的歷史文化,從中汲取力量。他深刻認識到,民族和國家的復興,必須以文化的復興為支撐。
(節(jié)選自2014年8月3日《新華每日電訊》)
相關連接:
①湯一介(1927——2014),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熟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又對西方文學、哲學以及西方古典音樂情有獨鐘。2002年10月,向北京大學學校領導提出編纂《儒藏》的構思,得到了張岱年、季羨林的鼓勵和支持,2003年國家教育部批準立項。
②“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理想追求。它是對自己國家一種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體現,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密碼。
【小題1】下列對材料的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 )
A.青年時期的湯一介對舊中國積貧積弱的社會現實深感不滿,抗戰(zhàn)時期,還寫文章批評達官貴人浪費汽油,可見那時他有強烈的家國情懷。 |
B.湯一介先生的父親湯用彤是久負盛名的國學大師,他的言傳身教對子女影響很大;如果沒有這樣的家學淵源,湯一介也不能成為著名學者。 |
C.編纂《儒藏》典籍,從構思提出、方案制定、計劃實施,到已經編纂出版的書冊,湯一介都參與其中,這無不體現了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
D.湯一介反對人們用“國學大師”稱呼他,因為他認為自己只能算一個愛思考的人,還沒有成為一個有著自己完整思想理論體系大師級水準的人。 |
科目:gzyw 來源:2010年鄭州智林學校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卷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題。
斑駁都江鎮(zhèn)
張勁
①21世紀的皮鞋叩擊在18世紀的石板路上,踏響的并非都是歷史的回聲。這取決于歷史對于現實的觸發(fā),以及來訪者對于歷史的興趣。
②我們在三都縣都江鎮(zhèn)上流連。裝飾一新的音響店里,正播放著愛死愛活的流行歌曲;繽紛的時裝鋪面,正叫賣著綠肥紅瘦的女裙男衫;延伸出去的街面上,正斑駁著汽車、拖拉機和摩托車留下的車轍、油跡……古鎮(zhèn)已興奮在時尚之中。當時尚在歷史上面趾高氣揚的時候,歷史索性埋下頭去,閉目養(yǎng)起神來。
③穿過古舊的城門洞,步入老城的上江街,我們才聽到了歷史的短嘆長吟。街身已經凹陷,一如老人癟皺的臉,五官歪斜,但鱗次櫛比的木房、磚房仍頑強而艱難地撐持著,關閉了近三個世紀的嘴角,默守著心中的萬語千言。雍正九年(1731年),實行“改土歸流”的清政府,曾在這里設立都江廳,建筑城垣,駐扎綠營兵鎮(zhèn)守。廳城初為土城,為防止苗民造反,兩年后改為石城。石城周長三里七分,設城門、城樓各四,炮臺八座,城內諸般官廨齊備。都江廳所轄地界“廣七十里,袤一百八十里”。至乾隆年間,城內再建文昌閣、關帝廟、城隍廟、萬壽宮等,時“商旅出于途,漢苗雜于市”,廳城已成為都柳江上游一帶的軍事重鎮(zhèn)和商貿重鎮(zhèn)。
④如今,270多年時光流去,古鎮(zhèn)只剩下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和一小段城墻遺跡了。立于城樓之上,四顧蒼茫。迎接我們這些隔世目光的,除了山坡下的都柳江水,四面的層巒疊嶂,剩下的便是秋陽與秋風了。秋陽下的斷墻殘垣,像一截干枯的蛇蛻,蜷伏在叢莽之中,任憑著野草、荊棘的蔓延與承包。浩蕩秋風頻頻入懷,它在向來客表示禮節(jié)性問候的同時,也在反反復復地敘說著一個主題——戰(zhàn)爭與和平的故事。
⑤清咸豐五年(1855年),本地苗族首領羅光明等人在太平天國運動影響下,組織“齋教”義軍,反抗清政府的暴虐統(tǒng)治,其根據地便設在附近大坪山上。義軍數次攻克都江廳城及周邊州、縣,拉鋸戰(zhàn)持續(xù)了十六年之久,至同治十年(1871年)方告失敗。我們腳下便是當年的古戰(zhàn)場,昔日帳前鳴戰(zhàn)馬,今朝城下泣秋蟲,那些紛紜殺氣,淋漓鮮血,早都交與冷月秋風了。據《三都縣志》等資料記載,咸豐、同治年間上江城內常住人口約1800余戶,6000余人,有地方官吏、綠營兵士及其家屬,也有經商、務農和從事手工業(yè)生產的市民。綠營兵士、商販,多為江西、湖廣等外籍漢人,家屬和普通市民則多為本地漢人和世居的少數民族同胞。戰(zhàn)亂結束后,只見“田地荒蕪,人煙蕭索,枯骨枕野,慘不堪言”,于是便有了后繼官員的治理,有了“城鄉(xiāng)義冢”即“萬人墳”的誕生。
⑥“萬人墳”是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結的痂。它不高大,卻甚有名,圓形土丘掩映在松柏叢中,站立成南門外的一道特別的風景。墳墓為同治十二年(1873年)地方官吏配合當地士紳所建。據碑文顯示,當時“城廂內外,尸骸遍野”,十余年無人拾撿,墓內所葬,乃收集來的“枯骨數十擔”。引起我興趣的是,這數十擔枯骨,有陣亡的綠營兵官軍,有無辜市民,也有不少起義軍將士,而墓碑上皆以“萬古流芳”頌之,以“祭掃維新”、“體魄長存”悼之。這種不分敵我、不問民族、不管階級、不計尊卑貴賤,無論生前怎樣,死后都被定格在同一座墳墓里的做法,是因為白骨纏野,確實難以區(qū)分所致,還是因為本就不想區(qū)分,一律皆視之為大清子民,同墓合葬,以顯示勝利者的大度仁心所致……這就只好交給歷史學家去研究了。
⑦“萬人墳”不遠的岡巒上,有民族小學一所,小學就建在當年都江廳通判衙門的舊址上。它三重石階引路,一對石獅把門,居高而立,面對碧水青山,氣勢仍頗為雄壯。學校前身原為廳城義學,開辦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當時貴州巡撫奏準辦“苗疆義學”,計劃吸收苗、水等少數民族子弟入學,除武力征服外,再施以文治教化。但義學所收實際只為城內綠營官兵子弟和外籍商販子弟,與原來的設想大相徑庭。到咸豐五年,羅光明義軍反清戰(zhàn)事起后,義學也就停辦了。至戰(zhàn)亂結束,“萬人墳”修建之時,也恰是義學恢復之日。因此,前者恰似一部舊書的后記,而后者,則如一冊新著的序言了。此時義學的學生,有廳城官兵、居民的子弟,也有附近村寨的少數民族子弟。直到后來義學被新式小學取代,學校歷史也與都江古鎮(zhèn)一樣地久長。
⑧我們去學校參觀時,適逢學生中午放學。下課的鐘聲在空氣中敲出了層層漣漪,秋風里有淡淡桂香彌漫。學生們正是花季少年,個個都出落得活潑可愛。他們誰是綠營官兵的子孫,誰是本地少數民族的后裔,誰家爺爺的爺爺來自贛、湘、蜀、桂、粵,誰家奶奶的奶奶來自水、苗、瑤、侗、布依,不但我們弄不清楚,就連他們自己也不十分明白。時代的發(fā)展,民族的融合,已如山腳下的都柳江水,只見到它奔騰不息,而無法確知其沿途經歷了多少坎坎坷坷,接納了多少山溪流泉了。
(選自《散文選刊》2008年第11期)
【小題1】“穿過古舊的城門洞,步入老城的上江街,我們才聽到了歷史的短嘆長吟”,這里“歷史的短嘆長吟”包括那些內容?請結合全文分條概括。(6分)
▲
▲
【小題2】請解釋第⑦節(jié)中“前者恰似一部舊書的后記,而后者,則如一冊新著的序言了”一句的具體含義。(6分)
▲
▲
【小題3】在文章最后作者提到都柳江水,“只見到它奔騰不息,而無法確知其沿途經歷了多少坎坎坷坷,接納了多少山溪流泉了”,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
▲
▲
【小題4】第⑥節(jié)中,對于“萬人墳”做法的原因,作者說“這就只好交給歷史學家去研究了”,作者為什么這樣說?(6分)
▲
▲
▲
科目:gzyw 來源:2010年鄭州智林學校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卷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題。
斑駁都江鎮(zhèn)
張勁
①21世紀的皮鞋叩擊在18世紀的石板路上,踏響的并非都是歷史的回聲。這取決于歷史對于現實的觸發(fā),以及來訪者對于歷史的興趣。
②我們在三都縣都江鎮(zhèn)上流連。裝飾一新的音響店里,正播放著愛死愛活的流行歌曲;繽紛的時裝鋪面,正叫賣著綠肥紅瘦的女裙男衫;延伸出去的街面上,正斑駁著汽車、拖拉機和摩托車留下的車轍、油跡……古鎮(zhèn)已興奮在時尚之中。當時尚在歷史上面趾高氣揚的時候,歷史索性埋下頭去,閉目養(yǎng)起神來。
③穿過古舊的城門洞,步入老城的上江街,我們才聽到了歷史的短嘆長吟。街身已經凹陷,一如老人癟皺的臉,五官歪斜,但鱗次櫛比的木房、磚房仍頑強而艱難地撐持著,關閉了近三個世紀的嘴角,默守著心中的萬語千言。雍正九年(1731年),實行“改土歸流”的清政府,曾在這里設立都江廳,建筑城垣,駐扎綠營兵鎮(zhèn)守。廳城初為土城,為防止苗民造反,兩年后改為石城。石城周長三里七分,設城門、城樓各四,炮臺八座,城內諸般官廨齊備。都江廳所轄地界“廣七十里,袤一百八十里”。至乾隆年間,城內再建文昌閣、關帝廟、城隍廟、萬壽宮等,時“商旅出于途,漢苗雜于市”,廳城已成為都柳江上游一帶的軍事重鎮(zhèn)和商貿重鎮(zhèn)。
④如今,270多年時光流去,古鎮(zhèn)只剩下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和一小段城墻遺跡了。立于城樓之上,四顧蒼茫。迎接我們這些隔世目光的,除了山坡下的都柳江水,四面的層巒疊嶂,剩下的便是秋陽與秋風了。秋陽下的斷墻殘垣,像一截干枯的蛇蛻,蜷伏在叢莽之中,任憑著野草、荊棘的蔓延與承包。浩蕩秋風頻頻入懷,它在向來客表示禮節(jié)性問候的同時,也在反反復復地敘說著一個主題——戰(zhàn)爭與和平的故事。
⑤清咸豐五年(1855年),本地苗族首領羅光明等人在太平天國運動影響下,組織“齋教”義軍,反抗清政府的暴虐統(tǒng)治,其根據地便設在附近大坪山上。義軍數次攻克都江廳城及周邊州、縣,拉鋸戰(zhàn)持續(xù)了十六年之久,至同治十年(1871年)方告失敗。我們腳下便是當年的古戰(zhàn)場,昔日帳前鳴戰(zhàn)馬,今朝城下泣秋蟲,那些紛紜殺氣,淋漓鮮血,早都交與冷月秋風了。據《三都縣志》等資料記載,咸豐、同治年間上江城內常住人口約1800余戶,6000余人,有地方官吏、綠營兵士及其家屬,也有經商、務農和從事手工業(yè)生產的市民。綠營兵士、商販,多為江西、湖廣等外籍漢人,家屬和普通市民則多為本地漢人和世居的少數民族同胞。戰(zhàn)亂結束后,只見“田地荒蕪,人煙蕭索,枯骨枕野,慘不堪言”,于是便有了后繼官員的治理,有了“城鄉(xiāng)義?!奔础叭f人墳”的誕生。
⑥“萬人墳”是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結的痂。它不高大,卻甚有名,圓形土丘掩映在松柏叢中,站立成南門外的一道特別的風景。墳墓為同治十二年(1873年)地方官吏配合當地士紳所建。據碑文顯示,當時“城廂內外,尸骸遍野”,十余年無人拾撿,墓內所葬,乃收集來的“枯骨數十擔”。引起我興趣的是,這數十擔枯骨,有陣亡的綠營兵官軍,有無辜市民,也有不少起義軍將士,而墓碑上皆以“萬古流芳”頌之,以“祭掃維新”、“體魄長存”悼之。這種不分敵我、不問民族、不管階級、不計尊卑貴賤,無論生前怎樣,死后都被定格在同一座墳墓里的做法,是因為白骨纏野,確實難以區(qū)分所致,還是因為本就不想區(qū)分,一律皆視之為大清子民,同墓合葬,以顯示勝利者的大度仁心所致……這就只好交給歷史學家去研究了。
⑦“萬人墳”不遠的岡巒上,有民族小學一所,小學就建在當年都江廳通判衙門的舊址上。它三重石階引路,一對石獅把門,居高而立,面對碧水青山,氣勢仍頗為雄壯。學校前身原為廳城義學,開辦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當時貴州巡撫奏準辦“苗疆義學”,計劃吸收苗、水等少數民族子弟入學,除武力征服外,再施以文治教化。但義學所收實際只為城內綠營官兵子弟和外籍商販子弟,與原來的設想大相徑庭。到咸豐五年,羅光明義軍反清戰(zhàn)事起后,義學也就停辦了。至戰(zhàn)亂結束,“萬人墳”修建之時,也恰是義學恢復之日。因此,前者恰似一部舊書的后記,而后者,則如一冊新著的序言了。此時義學的學生,有廳城官兵、居民的子弟,也有附近村寨的少數民族子弟。直到后來義學被新式小學取代,學校歷史也與都江古鎮(zhèn)一樣地久長。
⑧我們去學校參觀時,適逢學生中午放學。下課的鐘聲在空氣中敲出了層層漣漪,秋風里有淡淡桂香彌漫。學生們正是花季少年,個個都出落得活潑可愛。他們誰是綠營官兵的子孫,誰是本地少數民族的后裔,誰家爺爺的爺爺來自贛、湘、蜀、桂、粵,誰家奶奶的奶奶來自水、苗、瑤、侗、布依,不但我們弄不清楚,就連他們自己也不十分明白。時代的發(fā)展,民族的融合,已如山腳下的都柳江水,只見到它奔騰不息,而無法確知其沿途經歷了多少坎坎坷坷,接納了多少山溪流泉了。
(選自《散文選刊》2008年第11期)
1.“穿過古舊的城門洞,步入老城的上江街,我們才聽到了歷史的短嘆長吟”,這里“歷史的短嘆長吟”包括那些內容?請結合全文分條概括。(6分)
▲
▲
2.請解釋第⑦節(jié)中“前者恰似一部舊書的后記,而后者,則如一冊新著的序言了”一句的具體含義。(6分)
▲
▲
3.在文章最后作者提到都柳江水,“只見到它奔騰不息,而無法確知其沿途經歷了多少坎坎坷坷,接納了多少山溪流泉了”,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
▲
▲
4.第⑥節(jié)中,對于“萬人墳”做法的原因,作者說“這就只好交給歷史學家去研究了”,作者為什么這樣說?(6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