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幾何基礎(chǔ)題題庫(六)(有詳細答案)
251. 已知點P是正方形ABCD所在的平面外一點,PD面AC,PD=AD=,設(shè)點C到面PAB的距離為d1,點B到平面PAC的距離為d2,則( )
(A) <d1 <d2(B)d1< d2<(C)d1<< d2(D)d2<d1<
解析:,,故d2<d1<,選D。
252.如圖,正方形ABCD、ABEF的邊長都是1,而且平面ABCD、ABEF互相垂直。點M在AC上移動,點N在BF上移動,若CM=BN=(1)求MN的長;
(2)當為何值時,MN的長最; (3)當MN長最小時,求面MNA與面MNB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
解析:(1)作MP∥AB交BC于點P,NQ∥AB交BE于點Q,連接PQ,依題意可得MP∥NQ,且MP=NQ,即MNQP是平行四邊形!郙N=PQ,由已知,CM=BN=a,CB=AB=BE=1,
∴,, 即,
∴
(2)由(1)知: ,
(3)取MN的中點G,連接AG、BG,∵AM=AN,BM=BN,∴AG⊥MN,BG⊥MN,
∴∠AGB即為二面角α的平面角。又,所以由余弦定理有
。故所求二面角。
253. 如圖,邊長均為a的正方形ABCD、ABEF所在的平面所成的角為。點M在AC上,點N在BF上,若AM=FN ,(1)求證:MN//面BCE ; (2)求證:MNAB;
(3)求MN的最小值.
解析:(1)如圖,作MG//AB交BC于G, NH//AB交BE于H, MP//BC交AB于P, 連PN, GH , 易證MG//NH,且MG=NH, 故MGNH為平行四邊形,所以MN//GH , 故MN//面BCE ;
(2)易證AB面MNP, 故MNAB ;
(3)即為面ABCD與ABEF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即,設(shè)AP=x , 則BP=a-x , NP=a-x , 所以:
,
故當時,MN有最小值.
254.如圖,正方形ABCD、ABEF的邊長都是1,而且平面ABCD、ABEF互相垂直。點M在AC上移動,點N在BF上移動,若CM=x ,BN=y, (1)求MN的長(用x,y表示);(2)求MN長的最小值,該最小值是否是異面直線AC,BF之間的距離。
解析:在面ABCD中作MPAB于P,連PN,則MP面ABEF,所以MPPN,PB=1-AP=在PBN中,由余弦定理得:PN2=
,在中,MN=
;
(2)MN,故當,時,MN有最小值。且該最小值是異面直線AC,BF之間的距離。
255.已知正四棱柱ABCD―A1B
解析:(1)證:首先易證ACDQ,再證EODQ(O為AC與BD的交點)在矩形BDD1B1中,可證EDO與BDQ都是直角三角形,由此易證EODQ,故DQ面EAC得證;
(2)若BP與面EAC平行,則可得BP//EO,在三角形BPD中,O是BD中點,則E也應(yīng)是PD中點,但PD=DD1=a,而ED=DO=BD=a,故E不是PD中點,因此BP與面EAC不平行;
(3)易知,BPAC,要使AMBP,則M一定在與BP垂直的平面上,取BB1中點N,易證BP面NAC,故M應(yīng)在線段NC上。
256.如圖,已知平行六面體的底面ABCD是菱形,,(1)證明: ;
(II)假定CD=2,,記面為α,面CBD為β,求二面角α -BD -β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III)當的值為多少時,能使?請給出證明.
解析:(I)證明:連結(jié)、AC,AC和BD交于.,連結(jié), ∵四邊形ABCD是菱形,∴AC⊥BD,BC=CD, 可證,,
故,但AC⊥BD,所以,從而;
(II)解:由(I)知AC⊥BD,,是二面角α―BD―β的平面角,在中,BC=2,,, ∵∠OCB=60°,,,故C1O=,即C1O=C
(III)當時,能使
證明一:∵,所以,又,由此可得,∴三棱錐是正三棱錐.
257.設(shè)相交于G.,,且,所以如圖,已知正方體ABCD―A1B
解析:本題的關(guān)鍵是畫出A
解 連B1D1交A
∴ A
∴ A
∴ OM是異面直線A
在直角ΔBB1D1中作B1N⊥BD1于N.
∵ BB1?B1D1=B1N?BD1,a?a=B1N?a,∴ B1N=a,OM=B1N=a.
故異面直線A
評析:作異面直線的公垂線一般是比較困難的,只有熟練地掌握線、線垂直,線、面垂直的關(guān)系后才能根據(jù)題目所給條件靈活作出.本題在求OM的長度時,主要運用中位線和面積的等量關(guān)系.
258.
已知:A1、B1、C1和A2、B2、C2分別是兩條異面直線l1和l2上的任意三點,M、N、R、T分別是A
證明 如圖,連結(jié)MN、NR,則MN∥l1,NR∥l2,且M、N、R不在同一直線上(否則,根據(jù)三線平行公理,知l1∥l2與條件矛盾).∴ MN、NR可確定平面β,連結(jié)B
∴ M、N、R、T四點共面. =2:1
又是正三角形的BD邊上的高和中線,∴點G是正三角形的中心.故,即。
證明二:由(I)知,,,
當時,平行六面體的六個面是全等的菱形.同的證法可得, 又,所以。
259. 如果把兩條異面直線看成“一對”,那么六棱錐的棱所在的12條直線中,異面直線共有( )
A.12對 B.24對 C.36對 D.48對
解析:本題以六棱錐為依托,考查異面直線的概念及判斷,以及空間想象能力.
解法一:如圖,任何兩條側(cè)棱不成異面直線,任何兩條底面上的棱也不成異面直線,所以,每對異面直線必然其中一條是側(cè)棱而另一條為底面的棱,每條側(cè)棱,可以且只有與4條底面上的棱組成4對異面直線,又由共6條側(cè)棱,所以異面直線共6×4=24對.
解法二:六棱錐的棱所在12條直線中,能成異面直線對的兩條直線,必定一條在底面的平面內(nèi),另一條是側(cè)棱所在直線.底面棱所在直線共6條,側(cè)棱所在直線也有6條,各取一條配成一對,共6×6=36對,因為,每條側(cè)棱所在的直線,與底面內(nèi)的6條直線有公共點的都是2條,所以,在36對中不成異面直線的共有6×2=12對.所以,六棱錐棱所在的12條直線中,異面直線共有36-12=24對.
260. 分別和兩條異面直線都相交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guān)系是( )
A.平行 B.異面 C.平行或異面 D.相交或異面
解析:本題考查兩條直線的位置關(guān)系,異面直線的概念,以及空間想象能力.
解法一:設(shè)兩條異面直線分別為l1,l2,則與它們分別相交的兩條直線有可能相交,如圖1,也可能異面,如圖2,它們不可能平行,這是由于:假設(shè)這兩條直線平行,則它們確定一個平面α,兩條平行線與兩條異面直線l1與l2的四個交點均在α內(nèi),則兩異面直線l1與l2也在α內(nèi),這是不可能的.∴應(yīng)選D.
解法二:利用排除法,容易發(fā)現(xiàn),分別和兩條異面直線都相交的兩條直線可以是相交的位置關(guān)系,由于這點可以排除選擇選A、B、C.故選D.
261. 已知兩平面α,β相交于直線a,直線b在β內(nèi)與直線a相交于A點,直線c在平面α內(nèi)與直線a平行,請用反證法論證b,c為異面直線.
解析:這題規(guī)定用反證法,提出與結(jié)論相反的假定后,要注意分可能的幾種情況討論.
證:用反證法.
假設(shè)b,c共面,則b∥c或b,c相交.
(1)若b∥c,∵ c∥a, ∴ a∥b這與b∩a=A的已知條件矛盾;
(2)若b∩c=P,∵ bβ,∴ P∈β.
又∵ cα,∴ P∈α. ∴ P∈α∩β而α∩β=a.
∴ P∈a,這樣c,a有了公共點P,這與a∥c的已知條件矛盾.
綜上所述,假設(shè)不成立,所以b、c為異面直線.
說明 本題如不指明用反證法,也可以考慮用平面直線的判定定理來證明.
262.
如圖,在棱長為a的正方體ABCD―A1B
(1)證明EF是AA1與BD1的公垂線段;
(2)求異面直線AA1和BD1間的距離.
解析:(1)連接ED1、EB,
則顯然ED1=EB=a
又F為BD1之中點.
∴ EF⊥BD1;
連接FA1,F(xiàn)A.
∵ F為正方體的中心,
∴ FA=FA1,又E為AA1之中點,
∴ EF⊥A
故EF為AA1與BD1的公垂線段.
(2)在RtΔEFD1中
EF==.
故AA1到BD1間的距離是.
評析:今后學(xué)習(xí)了線面的位置關(guān)系之后,可以利用“轉(zhuǎn)化”的思想求距離.
263. 如圖所示,正三棱錐S―ABC的側(cè)棱與底面的邊長相等,如果E、F分別為SC、AB的中點,求異面直線EF與SA所成的角.
解析:計算EF、SA所成的角,可把SA平移,使其角的頂點在EF上.為此取SB之中點G,連GE、GF、BE、AE,由三角形中位線定理:GE=BC,GF=SA,且GF∥SA,所以∠GFE就是EF與SA所成的角.若設(shè)此正三棱錐棱長為a,那么GF=GE=a,EA=EB=a,EF==a,因為ΔEGF為等腰直角三角形.∠EFG=45°,所以EF與SA所成的角為45°.
說明 異面直線所成角的求法:
利用定義構(gòu)造角,可固定一條,平移另一條,或同時平移到某個特殊的位置,頂點選在特殊的位置上,通過證明所作的角就是所求的角或者補角,解三角形,可求.
264. 在空間四邊形ABCD中,M、N、P、Q分別是四邊上的點,且滿足====k.
(1)求證:M、N、P、Q共面.
(2)當對角線AC=a,BD=b,且MNPQ是正方形時,求AC、BD所成的角及k的值(用a,b表示)
解析:(1)∵ ==k
∴ MQ∥BD,且=
∴ ==
∴ MQ=BD
又 ==k
∴ PN∥BD,且=
∴ ==從而NP=BD
∴ MQ∥NP,MQ,NP共面,從而M、N、P、Q四點共面.
(2)∵ =,=
∴ ==,=
∴ MN∥AC,又NP∥BD.
∴ MN與NP所成的角等于AC與BD所成的角.
∵ MNPQ是正方形,∴ ∠MNP=90°
∴ AC與BD所成的角為90°,
又AC=a,BD=b,==
∴ MN=a
又 MQ=b,且MQ=MN,
b=a,即k=.
說明:公理4是證明空間兩直線平行的基本出發(fā)點.
265.已知:直線a和直線b是異面直線,直線c∥a,直線b與c不相交,求證:b、c是異面直線.
證:因為b,c不相交,b、c的位置關(guān)系有b∥c或b、c異面兩種可能.
假設(shè)b∥c,∵ c∥a,∴ a∥b,這與已知a,b是異面直線矛盾.
所以b與c不能平行,又b、c不相交
所以b,c是異面直線.
266.分別和兩條異面直線AB、CD同時相交的兩條直線AC、BD一定是異面直線,為什么?
證明:假設(shè)AC、BD不異面,則它們都在某個平面α內(nèi),這時A、B、C、D四點都在α上,由公理1知A、B、C、Dα,這與已知AB與CD異面矛盾,所以AC、BD一定是異面直線.
267.
如圖,ABCD―A1B
A. B. C. D.
解析:過A點在平面ABB
又DF1=AF=E1E,DF1=BE1.
∴ E1E=A1B1,EB=A1B1
在ΔBE1E中,cos∠BE1E==.
∴ 應(yīng)選A.
268.
在棱長為1的正方體ABCD―A1B
A. B. C. D.
解析:由圖所示,AM與CN是異面直線,過N作平行于AM的平行線NP,交AB于P,由定義可知∠PNC就是AM與CN所成的角.因ΔPBC,ΔPBN,ΔCBN皆為直角三角形,且BP=,BN=,BC=1,故PN2=()2+()2=,CN2=()2+12=,PC2=()2+12=,在ΔPCN中cos∠PNC=,所以cos∠PNC=,因此應(yīng)選D.
269. 已知異面直線a與b所成的角為50°,P為空間一定點,則過點P且與a、b所成的角都是30°的直線有且僅有( )
A.1條 B.2條 C.3條 D.4條
解析: 過P點分別作直線a′∥a,b′∥b,則a′與b′的夾角為50°,由異面直線所成的角的定義可知,過P點與a′,b′成30°角的條數(shù),就是所求的條數(shù).
畫圖可知,過P點與a′、b′成30°角的直線只有兩條.
∴ 應(yīng)選B.
270. .若a、b為異面直線,P為空間一點,過P且與a、b所成角均為的直線有( )
A.二條 B.二條或三條
C.二條或四條 D.二條、三條或四條
解析:D
271. 已知空間四邊形ABCD,E、H分別是AB、AD的中點,F(xiàn)、G分別是邊BC、DC的三等分點.
求證:①對角線AC、BD是異面直線,
②EF和HG必交于一點,且交點在AC上.
解析:①提示:用反證法,或者用判定定理.
②提示:先證EH∥FG,EH<FG,設(shè)FE∩GH=0
又 0∈GH.GH平面ADC.∴O∈平面ADC.同理O∈平面ABC.
∴O在平面ADC和平面ABC的交線AC上.
272.如果直線a垂直于直線b,那么直線a與平行于直線b的任意一條直線b′互相垂直
解析:在a上任取一點A,過A作b1∥b,則a與b1垂直.
∵b∥b′,b∥b1 ∴b1∥b′
∴直線a與b1和a與b′所成的角相等.
∴a⊥b′
273. 在一塊長方形木塊的面上有一點P,木匠師傅要用鋸子從P和CD將木塊分成兩塊,問怎樣畫線.
解析:過P作C1D1的平行線EF,連DE、CF.
274.異面直線l1、l2,它們之間的距離為1,所成角是,它們的公垂線是AB,A∈l1,B∈l2.E∈l1,F∈l2,AE=BF=1,求EF的長.
解析:如圖,用異面直線l1、l2作為長方體的上、下底面的對角線,公垂線AB為高.
①EF的長即是正方形PEE′F的對角線長,為.
②側(cè)面的對角線,用勾股定理得=2,即為所求.
275.試證:兩兩相交且不全過同一點的四條直線共面.
解析:(1)設(shè)a、b、c、d四條直線兩兩相交,且不過同一點,并且無三線共點.
記 a∩b=A,a∩c=C,c∩b=B,
∵ a∩b=A,∴ a、b確定平面α.
∴ B∈b,C∈a. ∴ B、C∈α.
∴ BCα,即cα,同理dα
從而 a、b、c、d共面
(2)若有三線共點,不妨設(shè)b、c、d相交于A,
a∩b=B,a∩c=C,a∩d=D.
∴ a與A可確定平面α.
∵ B∈a. ∴B∈α,于是bα.
同理,cα,dα.
從而a、b、c、d共面.
276. 正方體的兩條體對角線所夾角的正弦值為______________。
解析:易知故兩條體對角線相交,設(shè)交點為O(如圖),則即為所成的角。
設(shè)正方體棱長為1,則
,所以,而,故
,即,
277.長方體中,則所成角的大小為______________。
解析:如圖所示,將平移到,則在中
278. 根據(jù)敘述作圖,指出二面角-l-的平面角,并證明.
(1)已知∩=l,A∈l(圖9-39).在內(nèi)作PA⊥l于A,在內(nèi)作QA⊥l于A.
圖9-39
。2)已知∩=l,A∈,(圖9-40).作AP⊥于P,在內(nèi)作AQ⊥l于Q,連結(jié)PQ.
圖9-40
(3)已知∩=l,,(圖9-41).作AP⊥于P,AQ⊥于Q,l∩平面PAQ=H,連結(jié)PH、QH.
解析:(1)PA,QA,PA⊥l,QA⊥l,∴ ∠PAQ為二面角的平面角.
。2)∵ AP⊥,∴ PQ為AQ在平面內(nèi)的射影,∵ AQ⊥l,根據(jù)三垂線定理,有PQ⊥l,∴ ∠AQP為二面角的平面角(如圖答9-35).
。3)∵ AP⊥,∴ AP⊥l,∵ AQ⊥,∴ AQ⊥l,∴ l⊥平面PAQ,∵ PH?QH平面PAQ,∴ l⊥PH,l⊥QH,∴ ∠PHQ為二面角的平面角(如圖答9-36).
279. 如圖9-42,立體圖形A-BCD中,AC=AD,BC=BD.求作二面角A-CD-B的平面角,并說明理由.
解析:取CD中點E,連結(jié)AE、BE,∵ AC=AD,∴ AE⊥CD.∵ BC=BD,∴ BE⊥CD,∴ ∠AEB為二面角A-CD-B的平面角.
280. 若二面角-l-的一個半平面上有一個點A,點A到棱l的距離是它到另一個平面的距離的2倍,則這個二面角的大小為(。
A.90° B.60° C.45° D.30°
解析:D.作AH⊥交于H,作HB⊥l于B,連結(jié)AB,由三垂線定理,HB⊥l,∴ ∠ABH為二面角-l-的平面角,由已知在Rt△ABH中,AB=2AH,∴ ∠ABH=30°.
281. 下列命題中正確的是(。
A.平面和分別過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則⊥
B.若平面內(nèi)的一條直線垂直于平面內(nèi)的兩條平行直線,則⊥
C.若平面內(nèi)的一條直線垂直于平面內(nèi)的兩條相交直線,則⊥
D.若平面內(nèi)的一條直線垂直于平面內(nèi)的無數(shù)條直線,則⊥
解析:C.內(nèi)的直線l垂直內(nèi)的相交直線a、b,則l⊥.∵ l,∴ ⊥.
282. 設(shè)兩個平面互相垂直,則(。
A.一個平面內(nèi)的任何一條直線都垂直于另一個平面
B.過交線上一點垂直于一個平面的直線必在另一個平面上
C.過交線上一點垂直于交線的直線,必垂直于另一個平面
D.分別在兩個平面內(nèi)的兩條直線互相垂直
解析:B.如圖答9-38,在正方體中,平面⊥平面ABCD,其中平面,但不垂直平面ABCD,故A不正確.點D在交線AD上,,但不垂直平面ABCD,故C不正確.平面,AC平面ABCD,但與AC不垂直,故D不正確.
283. 如圖9-43,∠AOB是二面角-CD-的平面角,AE是△AOB的OB邊上的高,回答下列問題,并說明理由:
。1)CD與平面AOB垂直嗎?
(2)平面AOB與、垂直嗎?
(3)AE與平面垂直嗎?
解析:(1)∵ ∠AOB是二面角-CD-的平面角,∴ OB⊥CD,OA⊥CD,∴ CD⊥平面AOB.
。2)∵ CD⊥平面AOB,CD,∴ ⊥平面AOB.同理⊥平面AOB.
。3)∵ CD⊥平面AOB,∵ AE平面AOB,∴ CO⊥AE,又∵ AE⊥OB,CD∩OB=O,∴ AE⊥平面BCD,即AE⊥.
284. 如圖9-44,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邊BC上的高AD為折痕,使△ABD和△ACD折成相垂直的兩個面.求證:BD⊥CD,∠BAC=60°.
圖9-44
解析:∵ AD是等腰△ABC底邊BC上的高線,∴ AD⊥BD,AD⊥DC,∴ ∠BDC是二面角B-AD-C的平面角,∵ 平面ABD⊥平面ACD,∴ ∠BDC=90°,即BD⊥DC.連結(jié)BC,設(shè)AD=a,則BD=DC=AD=a,,,,∴ △ABC是正三角形,∴ ∠BAC=60°
285. 直線a、b是異面直線,a⊥平面α,b⊥平面β,a⊥b,求證:α⊥β.
證明 過b上任意一點作直線a′,使a∥a′.∵a⊥b,∴a⊥b.
設(shè)相交直線a′、b確定一個平面,∩β=c.∵b⊥β,cβ,∴b⊥c.
在平面內(nèi),b⊥c,b⊥a′,∴a′∥c.∴a∥a′∥c.又∵a⊥α,∴c⊥α,cβ,∴β⊥α
286. 在三棱錐S―ABC中,∠ASB=∠BSC=60°,∠ASC=90°,且SA=SB=SC,求證:平面ASC⊥平面ABC.
證明 取AC的中點O,連SO、BO,由已知,得ΔSAB、ΔSBC都是正三角形.∴BC=AB=a,SA=SC=a,又SO⊥AC,BO⊥AC,∴∠SOB就是二面角S―AC―B的平面角.又∵SA=AB=a,SC=BC=a,AC=AC,∴ΔACS≌ΔACB.
∴SO=BO=a.在ΔSOB中,∵SB=a,∴∠SOB=90°.
即平面SAC⊥平面ABC.
另證:過S作SO⊥平面ABC,垂足是O.∵SA=SB=SC,∴S在平面內(nèi)的射影是ΔABC的外心,同前面的證明,可知ΔABC是直角三角形,∴O在斜邊AC上.又∵平面SAC經(jīng)過SO,∴平面SAC⊥平面ABC
說明 證明“面面垂直”的常用方法是根據(jù)定義證明平面角是90°,或利用判定定理證明一個平面經(jīng)過另一個平面的垂線.
287. 如圖,四面體ABCD的棱BD長為2,其余各棱的長均是,求:二面角A―BD―C、A―BC―D、B―AC―D的大小.
解析:(1)取BD的中點O,連AO、OC.在ΔABD中,∵AB=AD=,BD=2,
∴ΔAB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O⊥BD,同理OC⊥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