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第二中學09屆高三歷史第一次調研試卷

歷史試卷

本試卷共25小題,滿分120分。考試用時l00分鐘。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1. 2008年初,紛飛的大雪遍及大半個中國,但大雪擋不住人們回家過年的腳步。下列圖片反映的內容與這種珍惜親情、渴望團聚情形密切相關的是

試題詳情

   

ABCD

試題詳情

2.柳宗元在《封建論》一文中說:“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殺守劫令并起!彼贸觥坝信讶硕鵁o叛吏”的認識,是由于

    A分封制的確立      B郡縣制的確立     C宗法制的確立    D三省制的確立

試題詳情

3.按唐制,中男(男丁16歲以上至21歲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歲以上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議,得到太宗許可。但是,魏征不肯簽署文件,并指出這是竭澤而漁的做法。最終此提議沒有通過。據此,你認為魏征供職于:

A尚書省         B中書省         C兵部               D門下省

試題詳情

4.明朝的“三司”與漢代的“三公” ①都分管行政、軍政和監(jiān)察 ②行政級別相同 ③權力大小不同 ④都直接聽命于皇帝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試題詳情

5.“日之將夕,悲風驟至”,這是龔自珍針對何時的國情發(fā)出的感慨?             

    A鴉片戰(zhàn)爭前夕      B 鴉片戰(zhàn)爭以后   C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      D辛亥革命前夕

試題詳情

6. 《辛丑條約》中的哪一項內容最能說明清政府已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的侵略工具                                               

  A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首

  B清政府準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地區(qū)

  C清政府嚴禁人民反抗外來侵略,嚴懲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吏

  D劃定東郊民巷為“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

試題詳情

7.20世紀初來中國訪問的英國學者杜威在寫給女兒的信中說:“要使我們國家14歲多的孩子領導人們展開一場大清掃的政治改革運動,并使商人和各行各業(yè)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們的隊伍,那是難以想象的。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國家……”杜威提到的“政治改革運動”是指(    )

    A戊戌變法       B新文化運動       C五四運動        D國民大革命

試題詳情

8. 孫中山在《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中指出:“所以倡導民生主義,就是因貧富不均……聞得有人說,民生主義是……奪富人之田為己有,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隨口說說,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價的法!边@表明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反對(     )

    A奪取地主土地    B收買地主土地  C土地國有政策    D國家核定地價

試題詳情

9.中共在某次會議上提出“今天爭取抗戰(zhàn)勝利的中心關鍵,是在使國民黨發(fā)動的抗戰(zhàn)發(fā)展為全面的全民族抗戰(zhàn)。只有這種抗戰(zhàn),才能使抗戰(zhàn)得到最后勝利!边@一主張?zhí)岢龅闹苯颖尘皯撌?/p>

    A日本發(fā)動了九一八事變                 B臺兒莊戰(zhàn)役和白團大戰(zhàn)的勝利

    C國共第二次合作處于正式形成階段       D抗戰(zhàn)即將取得最后勝利

試題詳情

10. “從誕生于上海到在北京執(zhí)掌全國政權,中共整整奮斗了28年!叭粘鰱|方、星火燎原、力挽狂瀾、燈塔指引、進京趕考”這五個關鍵詞高度概括了中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不朽業(yè)績,其中與“力挽狂瀾”相對應的重大歷史事件應是

    A八七會議     B工農武裝割據    C遵義會議    D七屆二中全會

試題詳情

11.“打倒列強,除軍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將革命進行到底”。上述口號所反映的歷史發(fā)展主題是

    A工農武裝割據            B抗擊外來侵略     C新民主主義革命    D推翻國民政府

試題詳情

12.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不同,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A確立了政治協商制度   B標志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區(qū)域自治   D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法律保證

試題詳情

13.1965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設立西藏自治區(qū)。這一舉措的重大意義有(    )

①開創(chuàng)了我國少數民族區(qū)域自治的先例;②實現了藏族人民自己當家作主的愿望;

③促進了藏族地區(qū)經濟社會的發(fā)展;④保證了祖國的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試題詳情

14.馮驥才在《關于文革博物館》一文中寫道“一代人經受的慘痛教訓,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財富”。這里所說的“教訓”主要是指

    A要注重民主與法制建設                B要遵循客觀經濟規(guī)律

    C要依據生產力水平及時調整生產關系    D要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試題詳情

15.新時期我國確立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是

①共同管理、團結一致;②民主選舉、民主決策;

③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試題詳情

16.近代愛國詩人聞一多在《七子之歌?臺灣》中寫到“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水一戰(zhàn)”;臺灣愛國詩人余光中于1972年在《鄉(xiāng)愁》中寫到“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下列有關兩段詩歌理解錯誤的是

    A“酷炎的夏日”指的是日本的侵略      B兩次分離都是因為外來侵略造成的

    C都寄托了對海峽兩岸統(tǒng)一的渴望       D 聞一多在詩中所指的分離曾長達半個世紀

試題詳情

17.在周恩來誕辰110周年時,為緬懷周總理光輝的一生,老師制作了一張學習卡片(見下表)。根據老師所列周總理的主要事跡:①亞非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②促成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③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④參加重慶談判,同學們自上而上填寫表格“主要事跡”一欄,正確的填寫順序是

時間

主要事跡

評價

20世紀20年代

 

為國民革命培養(yǎng)了一批骨干力量

20世紀30年代

 

民族危亡的關鍵時期扭轉了時局

20世紀40年代

 

爭取實現國家的民主與和平

20世紀50年代

 

為新中國的外交事業(yè)做出了貢獻

    A①②④③    B③②④①    C④③①②    D③②①④

試題詳情

 18.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報》報道:“毛主席和和斯大林元帥給我們帶來了過年禮物,叫我們全國人民在大年夜歡歡喜喜高高興興過個年!蔽闹械摹岸Y物”指的是

    A蘇共將派代表到西柏坡            B簽定《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C蘇聯支持中國抗美援朝            D蘇聯援助中國實施“一五”計劃

試題詳情

19.下圖是1993年“汪辜會談”的歷史照片。下列對這次會談相關史實的表述,錯誤的是

試題詳情

      

    A為兩岸的交流建立了正常化的渠道     B會談以“九二共識”為前提

    C海峽兩岸長期隔絕的狀態(tài)由此被打破   D推動兩岸經濟合作、互補、互利的局面相成

試題詳情

20.新中國成立后,中美一直處于敵對狀態(tài),這一狀況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開始改變。1972年2月,周恩來總理在北京迎來了前來訪問的尼克松總統(tǒng),這次訪問的直接結果就是

    A中美《建交公報》的發(fā)表           B《共同防御條約》的簽訂

    C中美《聯合公報》的發(fā)表           D《八一七公報》的發(fā)表

試題詳情

二、非選擇題:(共5題,滿分60分)

皇  帝                       

 

試題詳情

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
吏  部 戶  部 禮  部 兵  部 工  部
刑  部
 

 

 

 

 

 

 

 

 

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書省,今冀、晉、魯、內蒙及河南以北地區(qū)稱“腹里”,由中書省直轄。中書省也稱都省,為全國行政中樞?傤I各行省,又兼轄腹里。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元制,凡有重大軍事,則遣中書省官員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書省建制,故稱“行中書省”!对?地理志》中載:“自封建變?yōu)榭たh,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

材料三     雍正年間,用兵西北……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縝密者入繕寫。后名軍機處。地處宮廷,便于宣召。為軍機大臣者,皆近辰、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趙翼《檐曝雜記》

材料四:人民民主專政                               

                                                     

                                                       

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評述唐朝的政治制度改革?(2分)

     (2)材料二中元朝設置的中書省與唐朝的中書省有何不同?元朝為什么實行行省制?(3分)

(3)材料三中軍機處的主要職能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三的內容發(fā)展反映了我國古代政治制度怎樣的演變趨勢?(2分)

 

試題詳情

(4)材料四再現了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請在空白初填上適當的內容。和材料一、材料三相比,材料四反映的政治制度具有哪些重要特征?(5分)

      

圖一 南京靜海寺             圖二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

試題詳情

圖三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材料二 : 這場戰(zhàn)爭,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國起,是他們積325年窺探之后的一逞。炮聲震動了中國,也震撼了亞洲。對于中國人來說,這場戰(zhàn)爭是一塊界碑。它銘刻著中世紀古老的社會在炮口逼迫下趕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喒睦硕鴣,由沿海入長江,撞倒了堡壘一壁!Y果是“華夷抗禮靜海寺,儼然白犬丹雞盟”,隨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長江斷行旅”。鴉片戰(zhàn)爭不僅是英國對中國的勝利,而且是先進的西方對古老東方的勝利。

                                               ――陳旭麓《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

 材料三:   也有另一種見解,把現代化作為自科學革命以來人類急劇變動的過程的總稱,它不僅包括經濟領域,也包括人類在政治發(fā)展、社會動員、心理適應和知識增長方面的急劇變化,它更重視社會制度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這派理論還特別提出“現代性”(moD.ernity)和“傳統(tǒng)”(trA.D.ition)兩個概念,來對現代化過程進行對比分析。傳統(tǒng)代表前工業(yè)社會的特征,現代性代表現代社會的特征。現代社會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業(yè)化,(4)均富化……。

                        ――張海鵬《現代化的研究視角與近代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請回答:

(2)材料二中“界碑”、“先進的西方對古老東方的勝利”的含義分別是什么?(2分)

(3)根據材料三中關于現代社會特征的分析,結合所學知識,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四個方面的具體表現。(4分)

(4)概括指出辛亥革命沒有解決的根本問題是什么?(1分)圖三所反映的歷史事件的意義是什么?(2分)

試題詳情

(1)分別指出圖一、圖二、圖三所反映的重大歷史事件在民主革命進程中的地位。(3分)

    (3)材料三、四中,美國政府對臺灣問題的立場發(fā)生了什么變化?(4分)其背景足什么?    (1分)

(4)據材料一、四分別指出兩場改革一成一敗的主要原因。從中你得出什么啟示?(3分)

一、選擇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B

D

C

A

C

C

A

C

C

C

D

C

A

D

16

17

18

19

20

 

B

B

B

C

C

 

二、非選擇題:

21(1)三省六部相互監(jiān)督和牽制,提高了政府的新政效率,進一步削弱宰相權力,加強了皇權;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產生了重大影響。(2分)

(2)唐朝的中書省是中央機構之一,掌管國家政令的草擬;元朝設置的中書省是全國最高行政機構。元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統(tǒng)一王朝,實行行省制是為了對全國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的統(tǒng)治。(3分)

(3)職能是迅速將筆錄的皇帝旨意傳達給中央各部門和地方大臣去執(zhí)行。

趨勢:皇權逐漸加強(2分)

(4)(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特征:代表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的利益;人民掌握權力;實行民族團結、平等和共同繁榮的原則。(5分)

22.(1)地位:圖一:中國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圖二: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圖三: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勝利。(3分)

    (2)“界碑”含義:《南京條約》的簽訂,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分)

          “勝利”含義:是資本主義對封建主義的勝利(或工業(yè)文明對農業(yè)文明的勝利)。(1分)

  (3)表現:在民主化方面: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政體等;

          在法制化方面: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等;

          在工業(yè)化方面:頒布了獎勵發(fā)展實業(yè)的法令;

          在均富化方面:提出平均地權等。(4分)

  (4)問題:沒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1分)

 意義:推翻了南京國民政府的統(tǒng)治;為解放戰(zhàn)爭的全面勝利奠定基礎。(2分)

 

23. (1)目標:維護美國的統(tǒng)一。(1分)“感情紐帶”:美利堅民族是一個統(tǒng)一的民族。(1分)

(2)原則:聯邦憲法至上和國家統(tǒng)一的原則。(2分)

(3)變化:材料三中表示對臺灣沒有野心,不想在臺灣獲取特權和建立軍事基地,不使美國卷入國共戰(zhàn)爭;材料四表明美國要入侵臺灣以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公開干涉中國內政。(4分)背景:朝鮮戰(zhàn)爭的爆發(fā) (1分)

(4)承諾: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分)影響:確立了中美兩國關系的原則基礎。(2分)

 

24.(1)出發(fā)點:緩和貴族與平民矛盾,維護奴隸制統(tǒng)治;振興雅典城邦。(2分)

(2)商鞅:闡述法家理論;列舉歷朝興亡史實。(2分)

康有為:以西方、日本變法取得成功為例證。(1分)

(3)性質:梭倫改革是奴隸主階級的改革運動;商鞅變法是地主階級的改革運動。(2分)

作用:梭倫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商鞅變法推動了封建制的確立。(2分)

(4)梭倫:中庸,緩和矛盾,取得廣泛的支持;(1分)

康有為:過于激進,激化矛盾。(1分)

啟示:注意改革的策略(漸進性、不急于求成等,意思相近者酌情給分)。(1分)

25.(1)主張:為政以德(或德政、以德治民、反對任意刑殺、反對暴政)。(1分)

    (2)主要原因:暴政。(1分)表現:嚴刑峻法;賦稅沉重;思想專制(坑儒)。(任答兩點得2分)

    (3)治國思想:存百姓(以人為本,或以民為本)。(1分)

     聯系:是對孔子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或仁的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1分)

    (4)政績:政治清明;社會穩(wěn)定;經濟恢復和發(fā)展;民族關系相對和諧(或民族聯系和團結加強)。(任答三點得3分)

   (5)意義: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有利于促進社會發(fā)展;有利于鞏固國家統(tǒng)一;在今天仍然有積極意義。(任答三點得3分)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