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直的傳送以速率v=2m/s勻速行駛,傳送帶把A處的工件送到B處,A、B兩處相距L=10m,從A處把工件無初速度地放到傳送帶上,經(jīng)時間t=6s能傳送到B處,欲使工件用最短時間從A處傳送到B處,求傳送帶的運行速度至少應多大?
v=m/s
物體在傳送帶上先作勻加速運動,當速度達到v=2m/s后與傳送帶保持相對靜止,作勻速運動.設加速運動時間為t,加速度為a,則勻速運動的時間為(6-t)s,則:
v="at " ① 
s1=at2 ②
s2="v(6-t)"  ③
s1+s2="10 " ④
聯(lián)列以上四式,解得t=2s,a=1m/s2
物體運動到B處時速度即為皮帶的最小速度
由v2="2as "  得v=m/s
傳送帶給物體的滑動摩擦力提供加速度,即此加速度為物體運動的最大加速度.要使物體傳送時間最短,應讓物體始終作勻加速運動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汽車剎車后做勻減速直線運動,直到停下來汽車在剎車后的運動過程中,前一半位移和后一半位移中的平均速度為12,前一半時間和后一半時間中的平均速度為ab,則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
A.12=(+1)∶1,ab=3∶1B.2=1∶(-1),ab=3∶1
C.2=∶1, ab=3∶1D.2=3∶1,ab=(+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如圖所示,公路上一輛汽車以v1=10m/s的速度勻速行駛汽車,行至A點時,一人為搭車從距公路30m的C處開始以v2=3m/s的速度正對公路勻速跑去,司機見狀剎車,汽車做勻減速運動,結果人到達B點時,車也恰好到達B點停止。已知AB=80m,求汽車在距A多遠處開始剎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A、B兩站相距s,將其分成n段,汽車無初速由A站出發(fā),分n段向B站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第一段的加速度為a.當汽車到達每一等份的末端時,其加速度增加,求汽車到達B站時的速度.[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火車的速度為8 m/s,關閉發(fā)動機后前進了70 m時速度減為6m/s,若再經(jīng)過50 s,火車又前進的距離為(   )[3]
A.50 mB.90 mC.120 mD.160 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某學校物理興趣小組,利用光控實驗板進行了“探究自由落體的下落高度與速度之間的關系”的實驗,光控實驗板上有帶刻度的豎直板、小球、光控門和配套的速度顯示器,速度顯示器能顯示出小球通過光控門的速度,F(xiàn)通過測出小球經(jīng)過光控門時每次的速度來進行探究。另配有器材:多功能電源、連接導線、重垂線、鐵架臺等。
實驗步驟如下:
①如圖甲所示,將光控板豎直固定,連好電路
②在光控實驗板的合適位置A處固定好小球及光控門B,并測出兩者距離
③接通光控電源,使小球從A處由靜止釋放,讀出小球通過B時的速度值
④其他條件不變,調節(jié)光控門B的位置,測出,讀出對應的
⑤將數(shù)據(jù)記錄在Excel軟件工作簿中,利用Excel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如圖乙所示,小組探究,得出結論

請根據(jù)圖象回答下列問題:
(1)小明同學在得出圖象后,為什么還要作出圖象?
                                                                             
(2)若小球下落過程機械能守恒,根據(jù)實驗操作及數(shù)據(jù)處理,你能否得出重力加速度g,如果能,請簡述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一物體在做自由落體運動的過程中( )
A.位移與時間成正比
B.加速度與時間成正比
C.加速度不發(fā)生變化
D.速度與位移成正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如圖所示,有若干相同的小鋼球,從斜面上的某一位置每隔0.1s釋放一顆,在連續(xù)釋放若干顆鋼球后對斜面上正在滾動的若干小球攝下照片如圖,測得AB=15cm,BC=20cm,試求:

(1)拍照時B球的速度;
(2)拍攝時sCD=?
(3)A球上面還有幾顆正在滾動的鋼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如圖所示為某物體運動的v-t圖象,由圖可求得物體在0~10s內的加速度大小為______m/s2,0~60s內物體的位移大小為______m.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