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電壓表、電流表測定a、b兩節(jié)干電池的電動勢Ea、Eb和內(nèi)電阻ra、rb時,畫出的圖線如圖所示,則由此圖線可知(  )
A.、B.、
C.、D.、
A

試題分析:據(jù),可得,可見U-I圖線,與縱軸的交點表示電源的電動勢,所以有,圖線的斜率的絕對值表示電源的內(nèi)電阻,故 。A正確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10分)如圖所示的電路中,兩平行金屬板A、B水平放置,兩板間的距離d=40cm,電源電動勢E=24V,內(nèi)電阻r=1Ω,電阻R=15Ω,閉合開關S,待電路穩(wěn)定后,將一帶正電的小球從B板小孔以初速度v0=4m/s豎直向上射入板間。若小球帶電荷量為q=1×10-2C,質(zhì)量為m=2×10-2kg,不考慮空氣阻力。那么,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的阻值為多大時,小球恰能達到A板?此時,電源的輸出功率是多大?(g取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電路中,電源內(nèi)阻不能忽略,兩個電壓表均為理想電表。當滑動變阻器R2的滑動觸頭p移動時,關于兩個電壓表V1與V2的示數(shù),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p向a移動,V1示數(shù)增大、V2的示數(shù)減小
B.p向b移動,V1示數(shù)增大、V2的示數(shù)減小
C.p向a移動,V1示數(shù)改變量的絕對值小于V2示數(shù)改變量的絕對值
D.p向b移動,V1示數(shù)改變量的絕對值大于V2示數(shù)改變量的絕對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將兩個電源的U-I圖象畫在同一個坐標上如圖所示,關于對這兩個電源的判斷正確的是:
A.電動勢Ea>Eb,短路電流Ia>Ib
B.電動勢Ea=Eb,短路電流Ia<Ib
C.電動勢Ea=Eb,內(nèi)電阻ra<rb
D.電動勢Ea>Eb,內(nèi)電阻ra>r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鉛蓄電池的電動勢為2V,這表示(    )
A.電路中每通過1C電荷量,電源把2J的化學能轉(zhuǎn)變?yōu)殡娔?/td>
B.蓄電池兩極間的電壓為2V
C.蓄電池能在1s內(nèi)將2J的化學能轉(zhuǎn)變成電能
D.蓄電池將化學能轉(zhuǎn)變成電能的本領比一節(jié)干電池(電動勢為1.5V)的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在光滑絕緣的水平面上有一個用均勻剛性導體材料圍成的正方形線框abcd,其邊長為L,總電阻為R,放在磁感應強度為B,方向豎直向下的勻強磁場的左邊,圖中虛線MN為磁場的左邊界。線框在某恒力作用下向右運動,其中ab邊保持與MN平行。當線框以速度v0進入磁場區(qū)域時,它恰好能做勻速運動。在線框進入磁場的過程中, 求:

(1)線框的ab邊產(chǎn)生的感應電動勢的大;
(2)線框a、b兩點的電勢差;
(3)線框產(chǎn)生的焦耳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一電池外電路斷開時的路端電壓為3 V,接上8 Ω的負載電阻后路端電壓降為2.4 V,則可以判定電池的電動勢E和內(nèi)電阻r為(   )
A.E="2.4" V,r="1" ΩB.E="3" V,r="2" Ω
C.E="2.4" V,r="2" ΩD.E="3" V,r="1" 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在0≤x≤2L的區(qū)域內(nèi)存在著勻強磁場,磁場方向垂直于xy坐標系平面(紙面)向里。具有一定電阻的矩形線框abcd位于xy坐標系平面內(nèi),線框的ab邊與y軸重合,bc邊長為L。設線框從t=0時刻起在外力作用下由靜止開始沿x軸正方向做勻加速運動,則線框中的感應電流i(取逆時針方向的電流為正)隨時間t變化的函數(shù)圖象可能是圖中的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一臺國產(chǎn)XQB30-13型全自動洗衣機說明書中所列的主要技術數(shù)據(jù)如下表,試根據(jù)表中提供的數(shù)據(jù)計算:
額定電壓
220V
額定頻率
50Hz
額定洗衣、脫水功率
360W
額定洗衣、脫水容量
3kg
整機質(zhì)量
33kg
外形尺寸(長×寬×高)
(542×550×920)mm3
(1)這臺洗衣機正常洗衣時,通過洗衣機的電流強度是多大?
(2)如洗衣、脫水的累計時間為40min,則洗衣機耗電多少?
(3)有人用,得到,估算出洗衣機的內(nèi)阻約為134Ω. 他的估算方法對嗎?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