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物理 > 題目詳情

【題目】如圖所示為氫原子的能級圖,n為量子數.若氫原子由n=3躍遷到n=2的過程釋放出的光子恰好能使某種金屬產生光電效應,則一群處于n=4的氫原子在向基態(tài)躍遷時,產生的光子中有 種頻率的光子能使該金屬產生光電效應,其中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Ekm= eV

【答案】5;1086

【解析】試題分析:因為氫原子由n=3躍遷到n=2的過程釋放出的光子恰好能使某種金屬產生光電效應,即逸出功W0=E3-E2=34-151eV=189eV

n=4躍遷到n=1、2,從n=3躍遷到n=1、2,從n=2躍遷到n=1輻射的光子能量大于等于逸出功,則有5種頻率的光子能使該金屬產生光電效應.

n=4躍遷到n=1輻射的光子能量最大,為1275eV,根據光電效應方程得,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Ekm=hv-W0=1275-189eV=1086eV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位移和路程的關系,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物體沿直線向某一方向運動時,通過的路程就是位移

B. 物體沿直線向某一方向運動時,通過的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

C. 物體通過的兩段路程不等,其位移大小也不能相等

D. 物體通過的路程不為零,但位移也不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參考系是為了研究物體的運動而選取的

B.宇宙中的物體有的是靜止的,有的是運動的

C.只能選取不動的物體做參考系

D.同一個運動對不同的參考系,其觀察結果也是不相同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物理學的探索和發(fā)現過程中,科學家們運用了許多研究方法。以下關于物理學研究方法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 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體運動時采用了微量放大法

B. 在不需要考慮物體本身的大小和形狀時,用質點來代替物體的方法是理想模型法

C. 根據速度定義式,當Δt→0時, 就可以表示物體在t時刻的瞬時速度,該定義運用了極限思維法

D. 在推導勻變速直線運動位移公式時,把整個運動過程劃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勻速直線運動,再把各小段位移相加,這里運用了微元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實線表示一簇關于x軸對稱的等勢面,在軸上有A、B兩點,則

A. A點場強小于B點場強 B. A點場強方向指向x軸負方向

C. A點場強大于B點場強 D. A點電勢高于B點電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所示,邊長L=0.4m的正方形線框總電阻R=1Ω(在圖中用等效電阻畫出),方向垂直紙面向外的磁場充滿整個線框平面。磁場的磁感應強度隨時間變化的情況如圖乙所示,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回路中電流方向沿逆時針方向 B. 線框所受安培力逐漸減小

C. 5s末回路中的電動勢為0.08V D. 06s內回路中產生的電熱為3.84×102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實驗小組用圖甲所示裝置研究系統(tǒng)在金屬軌道上運動過程中機械能是否守恒:將一端帶有滑輪的長金屬軌道水平放置,重物通過細繩水平牽引小車沿軌道運動,利用打點計時器和紙帶記錄小車的運動.

1)本實驗中小車質量 ____(填需要、不需要遠大于重物質量;

2)將小車靠近打點計時器,將穿好的紙帶拉直,接通電源,釋放小車. 圖乙是打出的一條清晰紙帶, O點是打下的第一個點,12、34、5是連續(xù)的計數點,O點和計數點1之間還有多個點(圖中未畫出),相鄰計數點間的時間間隔為0.02s.在打計數點4時小車的速度v=____m/s(保留三位有效數字).若已知重物的質量為m,小車的質量為M,則從點O到點4的過程中,系統(tǒng)減少的重力勢能為___,增加的動能為________g9.8m/s2,數字保留兩位小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所示飼養(yǎng)員對著長l1.0 m的水平細長管的一端吹氣將位于吹氣端口的質量m0.02 kg的注射器射到動物身上注射器飛離長管末端的速度大小v20 m/s,可視為質點的注射器在長管內做勻變速直線運動,離開長管后做平拋運動,g10 m/s2,如圖乙所示

(1)求注射器在長管內運動時的加速度大小;

(2)求注射器在長管內運動時受到的合力大小

(3)若動物與長管末端的水平距離x4.0 m,求注射器下降的高度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多選)在下圖中, a、b表面均光滑天花板和地面均水平,a、b間沒有有彈力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