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油膜法估測分子的大小的實驗中,已知一滴溶液中油酸的體積為V,配制的油酸溶液中,純油酸與溶液體積之比為1:500,1mL溶液能滴25滴,那么1滴溶液的體積是
 
mL,所以1滴溶液中油酸體積V=
 
cm3
分析:根據(jù)1mL溶液能滴25滴,求出每滴溶液的體積,然后根據(jù)純油酸與溶液體積的比例求出一滴溶液中含純油酸的體積;
解答:解:1mL溶液能滴25滴,所以1滴溶液的體積是
1
25
mL,純油酸與溶液體積之比為1:500,所以1滴溶液中油酸體積V=
1
25
×
1
500
=8×10-5cm3
故答案為:
1
25
;8×10-5
點評:本題是求出一滴溶液中含純油酸的體積的方法,難度不大,屬于基礎(chǔ)題.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在“用油膜法估測分子的大小”的實驗中,已知一滴溶液中純油酸的體積為V,配制的油酸溶液中,純油酸與溶液體積之比為1:500,1mL溶液含250滴.那么一滴溶液中純油酸的體積為V=
8×10-6
8×10-6
cm3;該實驗中一滴油酸溶液滴在水面上,穩(wěn)定后的面積為4×10-3m2,則油酸分子的直徑為
2×10-9
2×10-9
 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在“用油膜法估測分子的大小”實驗中所用的油酸酒精溶液的濃度為10000mL,溶液中有純油酸6mL,用注射器測得1mL上述溶液為40滴,把1滴這樣的溶液滴入盛有水的淺盤內(nèi),讓油膜在水面上盡可能散開,測得油酸薄膜的輪廓形狀和尺寸如圖所示,圖中正方形方格的邊長為2cm.
(1)實驗中要讓油膜盡可能散開,目的是
形成單分子油膜
形成單分子油膜
;
(2)為了準確畫出油酸膜的輪廓可采用的方法是
在水面上均勻地撒上痱子粉或石膏粉
在水面上均勻地撒上痱子粉或石膏粉
;
(3)油酸膜的面積為
216
216
cm2
(4)估算油酸分子的直徑為
6.9×10-10
6.9×10-10
m.(結(jié)果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在“用油膜法估測分子的大小”的實驗中,己知配制的油酸溶液中,純油酸與油酸溶液體積之比為1:500,25滴油酸溶液有1mL,問:l滴溶液的體積有
0.04
0.04
mL,1滴油酸溶液中純油酸的體積V=
8×10-5
8×10-5
mL,若實驗中測得1滴油酸膜的面積為533cm2,則所測油酸分子的直徑為
1.6×10-9
1.6×10-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精英家教網(wǎng)(1)分析判斷以下說法的正誤,在相應(yīng)的括號內(nèi)打“√”或“×”
A.用手捏面包,面包體積會縮小,說明分子之間有間隙
 

B.溫度相同的氫氣和氧氣,氫氣分子和氧氣分子的平均速率相同
 

C.夏天荷葉上小水珠呈球狀,是由于液體表面張力使其表面積具有收縮到到最小趨勢的緣故
 

D.自然界中進行的一切與熱現(xiàn)象有關(guān)的宏觀過程都具有方向性
 

(2)在“用油膜法估測分子的大小”的實驗中,有下列操作步驟,請補充實驗步驟C的內(nèi)容及實驗步驟E中的計算式:
A.用滴管將濃度為0.05%的油酸酒精溶液逐滴滴入量筒中,記下滴入 1mL 的油酸酒精溶液的滴數(shù)N;
B.將痱子粉末均勻地撒在淺盤內(nèi)的水面上,用滴管吸取濃度為0.05%的油酸酒精溶液,逐滴向水面上滴入,直到油酸薄膜表面足夠大,且不與器壁接觸為止,記下滴入的滴數(shù)n;
C.
 

D.將畫有油酸薄膜輪廓的玻璃板放在坐標紙上,以坐標紙上邊長1cm的正方形為單位,計算出輪廓內(nèi)正方形的個數(shù)m;
E.用上述測量的物理量可以估算出單個油酸分子的直徑 d=
 
 cm.
(3)如圖所示,絕熱隔板S把絕熱的氣缸分隔成體積相等的兩部分,S與氣缸壁的接觸是光滑的.兩部分中分別盛有相同質(zhì)量、相同溫度的同種氣體a和b.氣體分子之間相互作用可忽略不計.現(xiàn)通過電熱絲對氣體a緩慢加熱一段時間后,a、b各自達到新的平衡狀態(tài).試分析a、b兩部分氣體與初狀態(tài)相比,體積、壓強、溫度、內(nèi)能各如何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在“用油膜法估測分子的大小”的實驗中,以下幾個主要的操作步驟相應(yīng)要獲得的實驗數(shù)據(jù)是:
a.配制酒精油酸溶液時,必須記錄并算出
 

b.用滴管取配制好的酒精油酸溶液,然后逐滴滴入量筒中,….這一步驟是為了測出
 

c.用滴管將配制好的酒精油酸溶液在水面上滴入1滴,待水面上形成的油膜的形狀穩(wěn)定后,….這一步驟是為了測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