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相同的物體疊放在水平面上,B物體受到水平拉力的作用,但三個物體都處于靜止狀態(tài),如圖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各個接觸面都是粗糙的
B.A與B的接觸面可能是光滑的
C.C與水平面的接觸面可能是光滑的
D.B與C、C與水平面的接觸面一定是粗糙的
BD

試題分析:由于三個物體都處于靜止狀態(tài),將A、B看成一個整體,則B、C間一定存在摩擦力,將三個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則C與地面間一定存在摩擦力,而A、B間既可能存在摩擦力也可能不存在摩擦力,故BD是正確的。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兩個物體A和B,質(zhì)量分別為m1和m2,互相接觸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如圖所示,對物體A施以水平的推力F,使A、B一起向右加速運動,則物體A對物體B的作用力等于( 。   

A.    B.   C.F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直升機懸停在空中向地面投放裝有救災物資的箱子,如圖3所示.設投放初速度為零,箱子所受的空氣阻力與箱子下落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且運動過程中箱子始終保持圖示姿態(tài).在箱子下落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若下落距離足夠長,箱內(nèi)物體有可能不受底部支持力而“飄起來”
B.箱子剛從飛機上投下時,箱內(nèi)物體受到的支持力最大
C.箱子接近地面時,箱內(nèi)物體受到的支持力比剛投下時大
D.箱內(nèi)物體對箱子底部始終沒有壓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一輛運送沙子的自卸卡車裝滿沙子,沙粒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1,沙子與車廂底部材料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2,車廂的傾角用θ表示(已知μ2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要順利地卸干凈全部沙子,應滿足tanθ>μ2
B.要順利地卸干凈全部沙子,應滿足sinθ>μ2
C.只卸去部分沙子,車上還留有一部分沙子,應滿足μ2>tanθ>μ1
D.只卸去部分沙子,車上還留有一部分沙子,應滿足μ21>tan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在水平地面上有一傾角為θ的斜面體B處于靜止狀態(tài),其斜面上放有與之保持相對靜止的物體A,F(xiàn)對斜面體B施加向左的水平推力,使物體A和斜面體B一起向左做加速運動,加速度從零開始逐漸增加,直到A和B開始發(fā)生相對運動,關于這個運動過程中A所受斜面的支持力N,以及摩擦力f的大小變化情況,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A所受合外力的方向始終是沿水平方向
B.N、f的合力與水平面間的夾角越來越小
C.N、f的合力一定越來越大
D.A對B的作用力越來越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質(zhì)量為的足夠長的木板,其上疊放一質(zhì)量為的木塊。假定木塊和木板之間的最大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相等,F(xiàn)給木塊施加一隨時間t增大的水平力,木板和木塊加速度的大小分別為。下列反映變化的圖線中正確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飛行員的質(zhì)量為m=60kg,重力加速度為g=10m/s2,他駕駛飛機在豎直平面內(nèi)做翻筋斗的圓周運動,當飛機飛到最高點時速度為,飛行員對機座的壓力恰好為零,則軌道半徑R=      m,若飛機飛到最低點時速度為,飛行員對機座的壓力N=        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一輛汽車以V0=15m/s的速率通過一座拱橋的橋頂時,汽車對橋面的壓力等于車重的一半。取g =10m/s2,求:

(1)這座拱橋的半徑R;
(2)若要使汽車過橋頂時對橋面恰無壓力,則汽車過橋頂時的速度V的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有一固定的擋板,擋板上固定一個輕彈簧,F(xiàn)有一質(zhì)量,長的小車(其中為小車的中點,部分粗糙,部分光滑),一質(zhì)量為的小物塊(可視為質(zhì)點),放在車的最左端,車和小物塊一起以的速度在水平面上向右勻速運動,車撞到擋板后瞬間速度變?yōu)榱悖磁c擋板粘連。已知車部分的長度大于彈簧的自然長度,彈簧始終處于彈性限度內(nèi),小物塊與車部分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0.3,重力加速度。求:

(1)小物塊和彈簧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彈簧具有的最大彈性勢能;
(2)小物塊和彈簧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彈簧對小物塊的沖量;
(3)小物塊最終停在小車上的位置距端多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