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系S中一列列車相對S系沿水平方向接近光速勻速行駛,如圖,車廂中央的光源發(fā)出一個閃光,閃光照到了車廂的前壁與后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車廂內的觀察者認為閃光先到達后壁,后到達前壁

B.車廂內的觀察者認為閃光同時到達前壁與后壁

C.車廂外相對S系靜止的觀察者認為閃光先到達后壁,后到達前壁

D.車廂外相對S系靜止的觀察者認為閃光同時到達前壁與后壁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選修模塊3-4)
(1)關于如圖1中四幅圖中所涉及物理知識的論述中,正確的是
 

精英家教網(wǎng)
A.甲圖中的海市蜃樓是光的色散現(xiàn)象引起的
B.乙圖中的泊松亮斑說明光具有波動性
C.丙圖中的波形是調頻波
D.丁圖中的實驗表明:不論光源與觀察者之間做怎樣的相對運動,光速都是一樣的
(2)①慣性系S中一列列車相對S系沿水平方向接近光速勻速行駛,如圖2,車廂中央的光源發(fā)出一個閃光,閃光照到了車廂的前壁與后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車廂內的觀察者認為閃光先到達后壁,后到達前壁
B.車廂內的觀察者認為閃光同時到達前壁與后壁
C.車廂外相對S系靜止的觀察者認為閃光先到達后壁,后到達前壁
D.車廂外相對S系靜止的觀察者認為閃光同時到達前壁與后壁
精英家教網(wǎng)
②如圖3所示,一束單色光射入一玻璃球體,入射角為60°,已知光線在玻璃球內經(jīng)一次反射后,再次折射回到空氣中時與入射光線平行,此玻璃的折射率為
 

(3)一簡諧橫波沿x軸正方向傳播,在t=0時刻的波形如圖4所示.已知介質中質點P的振動周期為2s,此時P質點所在位置的縱坐標為2cm,橫坐標為0.5m.
①從該時刻起,P點振動方程為
 
cm;
②從該時刻開始在x=3m處質點5s內運動路程為
 
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選修3—4)

(1)關于下列四幅圖中所涉及物理知識的論述中,正確的是               

A.甲圖中的海市蜃樓是光的色散現(xiàn)象引起的

B.乙圖中的泊松亮斑說明光具有波動性

C.丙圖中的波形是調頻波

D.丁圖中的實驗表明:不論光源與觀察者之間做怎樣的相對運動,光速都是一樣的

(2慣性系S中一列列車相對S系沿水平方向接近光速勻速行駛,如圖,車廂中央的光源發(fā)出一個閃光,閃光照到了車廂的前壁與后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車廂內的觀察者認為閃光先到達后壁,后到達前壁

B.車廂內的觀察者認為閃光同時到達前壁與后壁

C.車廂外相對S系靜止的觀察者認為閃光先到達后壁,后到達前壁

D.車廂外相對S系靜止的觀察者認為閃光同時到達前壁與后壁

(3)如圖所示,真空中平行玻璃磚折射率為n =,下表面鍍有反射膜,一束單色光與界面成θ = 45°角斜射到玻璃磚表面上,最后在玻璃磚的右側面豎直光屏上出現(xiàn)了兩個光點AB,相距h = 2.0 cm.已知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c = 3.0×108 m/s.求:

(1)該單色光射入玻璃磚的折射角;(2)玻璃磚的厚度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1年江蘇省揚州中學高考物理模擬試卷(三)(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選修模塊3-4)
(1)關于如圖1中四幅圖中所涉及物理知識的論述中,正確的是______

A.甲圖中的海市蜃樓是光的色散現(xiàn)象引起的
B.乙圖中的泊松亮斑說明光具有波動性
C.丙圖中的波形是調頻波
D.丁圖中的實驗表明:不論光源與觀察者之間做怎樣的相對運動,光速都是一樣的
(2)①慣性系S中一列列車相對S系沿水平方向接近光速勻速行駛,如圖2,車廂中央的光源發(fā)出一個閃光,閃光照到了車廂的前壁與后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
A.車廂內的觀察者認為閃光先到達后壁,后到達前壁
B.車廂內的觀察者認為閃光同時到達前壁與后壁
C.車廂外相對S系靜止的觀察者認為閃光先到達后壁,后到達前壁
D.車廂外相對S系靜止的觀察者認為閃光同時到達前壁與后壁

②如圖3所示,一束單色光射入一玻璃球體,入射角為60°,已知光線在玻璃球內經(jīng)一次反射后,再次折射回到空氣中時與入射光線平行,此玻璃的折射率為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江蘇專項題 題型:不定項選擇

慣性系S中一列列車相對S系沿水平方向接近光速勻速行駛,如圖,車廂中央的光源發(fā)出一個閃光,閃光照到了車廂的前壁與后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車廂內的觀察者認為閃光先到達后壁,后到達前壁
B.車廂內的觀察者認為閃光同時到達前壁與后壁
C.車廂外相對S系靜止的觀察者認為閃光先到達后壁,后到達前壁
D.車廂外相對S系靜止的觀察者認為閃光同時到達前壁與后壁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