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所示,有一束平行于等邊三棱鏡截面ABC的單色光從空氣射向E點,并偏折到F點.已知入射方向與邊AB的夾角為θ=30°,E、F分別為邊AB、BC的中點,則 (  ).

A.該棱鏡的折射率為
B.光在F點發(fā)生全反射
C.光從空氣進入棱鏡,波長變小
D.從F點出射的光束與入射到E點的光束平行
AC
由幾何知識可知三角形EBF為等邊三角形,故從E點入射的光線,入射角為60°,折射角為30°,由折射定律可知n=,A正確;光射在F點時,入射角為30°,故不發(fā)生全反射,折射角為60°,B、D錯;光從空氣中進入棱鏡中,光速減小,而光的頻率不變,所以光在棱鏡中的波長變小,C正確.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關(guān)于光的傳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光只有在空氣中才沿直線傳播
B.光在任何情況下都沿直線傳播
C.光在玻璃中不是沿直線傳播的
D.光在同種均勻介質(zhì)里是沿直線傳播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在實驗“測定玻璃的折射率”中,得到了如圖所示的初步結(jié)果圖,虛線是玻璃磚的位置,P1、P2、P3和P4是四枚大頭針的位置.
(1)為了提高測量的準(zhǔn)確度,實驗中下列做法合理的是______
A.大頭針P1和P2、P3和P4的間距要適當(dāng)大些
B.大頭針P1和P2、P3和P4的間距要適當(dāng)小些
C.P1P2與玻璃磚邊間的夾角越大越好
D.選擇玻璃磚時,玻璃磚的寬度應(yīng)適當(dāng)大些
(2)在已經(jīng)得到的初步結(jié)果圖的基礎(chǔ)上,按實驗要求將該圖補充完整,并在圖上標(biāo)出計算玻璃的折射率n需要的物理量.折射率n的計算式是n=______(請用補充完整后的圖中標(biāo)出的物理量表達,并說明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意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潛水員在水深為h的s處向水面觀察時,發(fā)現(xiàn)遠(yuǎn)處地面上的景物均呈現(xiàn)在水面處的一圓形區(qū)域內(nèi)。已知水的折射率為n,則圓形區(qū)域的半徑r為
A.nh B.h/n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9分)某種光學(xué)元件由兩種不同透明物質(zhì)Ⅰ和透明物質(zhì)Ⅱ制成,其橫截面如圖所示,O為AB中點,=30o,半圓形透明物質(zhì)Ⅰ的折射率為n1=,透明物質(zhì)Ⅱ的折射率為n2。一束光線在紙面內(nèi)沿O點方向射入元件,光線與AB面垂線間的夾角為θ,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此時從AC面恰好無光線射出,在BC面有光線垂直射出。求:
①該透明物質(zhì)Ⅱ的折射率n2;
②光線在透明物質(zhì)Ⅱ中的傳播速度大。
③光線與AB面垂線間的夾角θ的正弦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一條光線從空氣中垂直射到棱鏡界面BC上,棱鏡的折射率為,這條光線離開棱鏡時與界面的夾角為(  ).
A.30°B.45°C.60°D.9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6分)下列關(guān)于光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填正確答案標(biāo)號,全部選對的得6分,選對但不全的得3分。)
A.19世紀(jì)60年代,麥克斯韋預(yù)言了電磁波的存在,并指出光也是一種電磁波
B.楊氏雙縫干涉實驗證明了光是一種波
C.如果光從介質(zhì)a射向介質(zhì)b發(fā)生了全反射,則光在介質(zhì)a中的傳播速度一定大于在介質(zhì)b中的傳播速度
D.如果光射入和射出玻璃磚的兩個平面是平行的,那么射出玻璃磚的光線相對于入射光來說產(chǎn)生了側(cè)移,并且入射角越大側(cè)移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一束光從空氣垂直射到直角棱鏡的AB面上,已知棱鏡材料的折射率為1.4,畫出這束光進入棱鏡后的光路圖(要求必須有計算步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以半圓形玻璃磚上O點為圓心,c為頂點,一細(xì)束白光沿cO方向射入玻璃磚。保持入射光線的方向不變,將玻璃磚以O(shè)點為軸沿順時針方向緩緩轉(zhuǎn)動,首先在ab界面上發(fā)生全反射的應(yīng)是白光中的(    )
A.紅色光,因為玻璃對紅光的折射率較大
B.紫色光,因為玻璃對紫光的折射率較大
C.紅色光,因為玻璃對紅光的折射率較小
D.紫色光,因為玻璃對紫光的折射率較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