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沖裝置可抽象成如右圖所示的簡單模型,圖中A、B為原長相等、勁度系數(shù)分別為k1、k2(k1≠k2)的兩個不同的輕質(zhì)彈簧.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裝置的緩沖效果與兩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無關
B.墊片向右移動穩(wěn)定后,兩彈簧產(chǎn)生的彈力之比F1∶F2=k1∶k2
C.勢片向右移動穩(wěn)定后,兩彈簧的長度之比l1∶l2=k2∶k1
D.墊片向右移動穩(wěn)定后,兩彈簧的壓縮量之比x1∶x2=k2∶k1
D

試題分析:裝置的緩沖效果與兩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有關,勁度系數(shù)大的緩沖效果效果好,故A錯誤;當墊片向右移動穩(wěn)定后,兩彈簧均被壓縮,兩彈簧串聯(lián)彈力大小相等,故B錯誤;當墊片向右移動穩(wěn)定后,兩彈簧均被壓縮,兩彈簧串聯(lián)彈力大小相等,根據(jù)胡克定律知,壓縮量之比為,而此時彈簧的長度為原長減去壓縮量,所以兩彈簧的長度之比,故C錯誤;墊片向右移動時,兩彈簧均被壓縮,兩彈簧串聯(lián)彈力相等,由于勁度系數(shù)不同,兩彈簧形變量不同,故兩彈簧長度不同,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緩沖效果與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有關;墊片向右移動時,兩彈簧均被壓縮,兩彈簧串聯(lián)彈力相等,彈性勢能變大;由于勁度系數(shù)不同,兩彈簧形變量不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一靜止于水平面上的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FN,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壓力FN就是物體的重力
B.壓力FN是物體所受重力的平衡力
C.壓力FN作用在物體上
D.壓力FN作用在水平支持面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彈簧一端固定在豎直墻壁上,另一端連著物塊,為彈簧原長(圖中O點位置)。開始時用外力把物塊拉至P點不動,松開后,物塊在粗糙地面上向左運動,無往返,運動至Q點停下。下列關于物體運動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物塊運動至O點時有最大速度
B.P與O點距離等于Q與O點距離
C.物塊到達Q點前加速度先減小后增大
D.物塊速度最大位置在P與O之間的某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物體A、B用細繩與彈簧連接后跨過滑輪.A靜止在傾角為45°的粗糙斜面上,B豎直懸掛.已知質(zhì)量mA=3mB,不計滑輪摩擦,現(xiàn)將斜面傾角由45°減小到3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彈簧的彈力大小不變
B.物體A對斜面的壓力將減少
C.物體A受到的靜摩擦力將減小
D.彈簧的彈力及A受到的靜摩擦力都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關于摩擦力與彈力,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兩物體間有彈力作用時,物體間一定也有摩擦力
B.兩物體間有摩擦力作用時,物體間也一定有彈力
C.兩個物體間的彈力和摩擦力的方向總是相互垂直的
D.受到滑動摩擦力的物體一定是運動的,受到靜摩擦力的物體一定是靜止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一根彈簧其自由端B在未懸掛重物時指針正對刻度“0”,在彈性限度內(nèi),當掛上100 N重物時指針正對刻度50.若要指針正對刻度25,應掛的重物是(  )
A.30 N
B.40 N
C.50 N
D.由于勁度系數(shù)k不知道無法計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時,在彈性限度內(nèi),懸掛15N重物時,彈簧長度為0.16m;再懸掛5N重物時,彈簧長度變?yōu)?.18m,則彈簧的原長L原和勁度系統(tǒng)k分別為  (  )
A.L=0.02m k=500N/mB.L=0.10m k=500N/m
C.L=0.02m k=250N/mD.L=0.10m k=250N/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兩物體M、m用跨過光滑定滑輪的輕繩相連,如圖放置,OA、OB與水平面的夾角分別為30°、60°,M、m均處于靜止狀態(tài).則

A.繩OA對M的拉力大小大于繩OB對M的拉力
B.繩OA對M的拉力大小等于繩OB對M的拉力
C.m受到水平面的靜摩擦力大小為零 
D.m受到水平面的靜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在粗糙水平面上有兩個質(zhì)量分別為m1m2的木塊1和2,中間用一根原長為l、勁度系數(shù)為k的輕彈簧連結(jié)起來,木塊與地面間的滑動摩擦因數(shù)為μ.現(xiàn)用一水平力向右拉木塊2,當兩木塊一起勻速運動時兩木塊之間的距離是   
A.lm1g B.l(m1m2)g
C.lm2gD.l()g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