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核發(fā)生一次衰變時,新核與原來的原子核相比,中子數(shù)減少了4
B.太陽輻射的能量主要來自太陽內(nèi)部的熱核反應
C.若使放射性物質(zhì)的溫度升高,其半衰期可能變小
D.用的光子照射處于基態(tài)的氫原子,可使其電離

【答案】B
【解析】A、Th核發(fā)生一次α衰變時,新核與原來的原子核相比,質(zhì)量數(shù)減少了4,中子數(shù)減少2,故A錯誤;
B、太陽輻射的能量主要來自太陽內(nèi)部的聚變反應,故B正確;
C、半衰期與外界因素無關,故溫度改變時,半衰期不變;故C錯誤;
D、用14eV的光子照射處于基態(tài)的氫原子,吸收的熱量大于13.6ev , 可使其電離,故D不正確;
故選:B
【考點精析】掌握核裂變與核聚變是解答本題的根本,需要知道所有核反應的反應前后都遵守:質(zhì)量數(shù)守恒、電荷數(shù)守恒.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在托盤里放重物,使木塊A的木質(zhì)面與木板表面接觸,當木塊質(zhì)量為300g時,木塊在木板上勻速運動,托盤里重物質(zhì)量為60g,求:

(1)木塊所受摩擦力大小以及木塊與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多少?
(2)如果在木塊上再加一質(zhì)量為600g的物體,要使木塊(包括物體)仍做勻速直線運動,則重物質(zhì)量應為多少?這時繩子的拉力多大?(不計托盤重力,g取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科學家初步估計月球土壤中至少有100萬噸“氦3”(即23He),它是熱核聚變的重要原料如果月球開發(fā)成功,將為地球帶來取之不盡的能源.已知氨3核與氘核發(fā)生聚變反應有質(zhì)子流產(chǎn)生
(1)寫出核反應方程,
(2)若該反應中質(zhì)量虧損為9.0×l030kg , 且釋放的能量全部轉化為生成物的總動能.試計算生成物的總動能(聚變前粒子的動能可忽略不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一個氘核和一個氚核發(fā)生聚變,放出一個中子和17.6MeV的能量.計算2克氘和3克氚聚變放出的能量,并寫出核反應方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圖中給出了用“雙縫干涉測量光的波長”實驗示意圖,雙縫 間距為0.80mm,雙縫到屏的距離為0.80m,波長為500nm的單色平行光垂直入射到雙縫 上,在屏上形成干涉條紋,中心軸線 上方第一條亮紋中心位置在 處,第三條亮紋中心位置在 處,現(xiàn)有1號、2號蟲子分別從 出發(fā),以相同速度沿垂直屏方向飛行,1號蟲子到達屏后,沿屏直線爬行到 ,2號蟲子到達屏后,沿屏直線爬行到 ,假定兩只蟲子爬行速度均為 ,正確的是( )

A.1號蟲子運動路程比2號短
B.兩只蟲子運動的時間差為0.2s
C.兩只蟲子運動的時間差為1.0s
D.已知條件不夠,兩只蟲子運動的時間差無法計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盧瑟福通過對粒子散射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發(fā)現(xiàn)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B.射線與射線一樣都是電磁波,但穿透本領遠比射線弱
C.原子核的結合能等于使其完全分解成自由核子所需的最大能量
D.裂變時釋放能量是因為發(fā)生了虧損質(zhì)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_____________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___________設計實驗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并用實驗測得電磁波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國際單位制規(guī)定的力學基本物理量分別是( 。

A.密度、力、時間

B.長度、力、時間

C.時間、質(zhì)量、體積

D.長度、質(zhì)量、時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研究“平拋運動”實驗中,
(1)圖1是橫檔條,卡住平拋小球,用鉛筆標注小球最高點,確定平拋運動軌跡的方法,坐標原點應選小球在斜槽末端時的 。

A.球心 B.球的上端 C.球的下端 在此實驗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多選)
A. 斜槽軌道必須光滑 B.記錄的點應適當多一些
C.用光滑曲線把所有的點連接起來D.y軸的方向根據(jù)重垂線確定
(2)圖2是利用圖1裝置拍攝小球做平拋運動的頻閃照片,由照片可以判斷實驗操作錯誤的是

A.釋放小球時初速度不為零
B.釋放小球的初始位置不同
C.斜槽末端切線不水平
(3)圖3是利用穩(wěn)定的細水柱顯示平拋運動軌跡的裝置,其中正確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