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某生物個體經(jīng)減數(shù)分裂可產(chǎn)生的配子種類及比例為Yr:yR:YR:yr=3:3:2:2,若該生物自交,則其后代出現(xiàn)純合子的概率是
A. 6% B. 13% C. 25% D. 26%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植物甲與植物乙的凈光合速率隨葉片溫度(葉溫)變化的趨勢如圖所示,錯誤的是( )
A. 植物甲和乙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能量都來自于太陽能
B. 葉溫為35℃時,甲、乙兩種植物的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強度的差值均為0
C. 葉溫為25℃時,植物甲的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強度的差值不同于植物乙的
D. 葉溫在36~45℃時,植物甲的凈光合速率比植物乙的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中的三個圓圈①②③分別表示含有細胞壁、葉綠體、中心體的細胞,那么陰影部分表示的細胞可能是
A. 肝細胞 B. 衣藻細胞 C. 乳酸菌細胞 D. 棉花葉肉細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豌豆的高莖基因與矮莖基因的根本區(qū)別是
A. 所控制的性狀不同 B. 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不同
C. 所含的遺傳密碼不同 D. 在染色體上的位置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面甲、乙兩圖為兩種細胞的結(jié)構(gòu)模式圖,相關敘述中錯誤的是
A. 圖甲和圖乙都具有染色體
B. 兩種細胞都具有細胞膜和細胞質(zhì)
C. 圖甲為真核細胞,圖乙為原核細胞
D. 圖乙細胞可以進行光合作用,但圖甲細胞不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利用外源基因在受體細胞中表達,可生產(chǎn)人類所需要的產(chǎn)品。下列各項中最能說明目的基因完成了在受體細胞中表達的是( )
A.棉花二倍體細胞中檢測到細菌的抗蟲基因
B.大腸桿菌中檢測到人胰島素基因及其mRNA
C.山羊乳腺細胞中檢測到人生長激素DNA序列
D.酵母菌細胞中提取到人干擾素蛋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遺傳性神經(jīng)性耳聾是一種單基因遺傳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女性患者的兒子中均有正常的個體。則該病不可能是
A.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B.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
C. 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D. 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哪一項不是細胞間信息交流的方式
A.高等植物細胞之間通過胞間連絲相互連接
B.活細胞吸收營養(yǎng)物質(zhì),排出代謝廢物
C.精子和卵細胞相互接觸完成受精作用
D.胰島B細胞分泌的胰島素通過血液運輸作用于靶細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動物器官的體外培養(yǎng)技術對于研究器官的生理、病理過程及其機制意義重大.如圖是一個新生小鼠的肝臟小塊培養(yǎng)裝置示意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肝臟切成小薄片,這有利于肝臟細胞吸收氧氣和營養(yǎng)物質(zhì)、排出代謝廢物. 氣室中充入5%CO2氣體的主要作用是 .
(2)培養(yǎng)液中添加抗生素是為了抑制細菌生長,但要注意選擇抗生素的 , 以保證抗生素對肝臟無害.
(3)有機物X有毒性,可誘發(fā)染色體斷裂.利用上圖所示裝置和提供的下列材料用具,探究肝臟小塊對有機物X是否具有解毒作用. 材料用具:肝臟小塊,外周血淋巴細胞,淋巴細胞培養(yǎng)液,植物凝集素(刺激淋巴細胞分裂);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玻璃皿,滴管;吉姆薩染液(使染色體著色),有機物X溶液等.
實驗過程:
①在淋巴細胞培養(yǎng)液中加入植物凝集素培養(yǎng)淋巴細胞,取4等份,備用.
②利用甲、乙、丙、丁4組上圖所示裝置,按下表步驟操作(“√”表示已完成的步驟).
甲 | 乙 | 丙 | 丁 | |
步驟一:加入肝臟培養(yǎng)液 | √ | √ | √ | √ |
步驟二:加入有機物X溶液 | √ | √ | ||
步驟三:放置肝臟小塊 | √ |
上表中還需進行的操作是 .
③培養(yǎng)一段時間后,取4組裝置中的等量培養(yǎng)液,分別添加到4份備用的淋巴細胞培養(yǎng)液中繼續(xù)培養(yǎng).
④一段時間后取淋巴細胞分別染色、制片.在顯微鏡下觀察 , 并對比分析.若丙組淋巴細胞出現(xiàn)異常,而甲組的淋巴細胞正常,則說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