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用高稈抗銹病小麥(DDTT)和矮稈不抗銹病小麥(ddtt),來培育出表現(xiàn)型為矮稈抗銹病純合小麥(ddTT),設(shè)想步驟如下:
A(高稈抗銹病小麥DDTT,矮稈不抗病小麥ddtt)
↓
B(高稈抗銹病小麥DdTt)
↓
C(基因型為dT不育小麥)
↓
D(矮稈抗銹病小麥ddTT)
(1)由A到B要經(jīng)過________過程。
(2)由B到C使用方法是________,此過程中,能形成dT花粉粒的原因是________。
(3)由C到D使用的方法是________。
(4)此種培育方法較雜交育種的優(yōu)點是________。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講與練·高三生物 題型:043
若用高稈抗銹病小麥(DDTT)和矮稈不抗銹病小麥(ddtt)來培育出表現(xiàn)型為矮稈抗銹病純合小表(ddTT),設(shè)想步驟如
(1)由A到B經(jīng)過________過程。
(2)B到C的過程是________。此過程能形成dT花粉粒的原因是________。
(3)由C到D使用的方法是________。
(4)此種培育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的結(jié)合在一起進(jìn)行的。因此,利用________植株培育新品種,只需________年的時間,就可以得到一個穩(wěn)定的________品種。與常規(guī)的雜交育種方法相比,明顯地縮短了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022
若用高稈抗銹病小麥(DDTT)和矮稈不抗銹病小麥(ddtt)來培育出表現(xiàn)型為矮稈抗銹病的純合小麥(ddTT),設(shè)計步驟如下:
A(高稈抗銹病小麥DDTT、矮稈不抗銹病小麥ddtt)
↓
B(高稈抗銹病小麥DdTt)
↓
C(基因型為dT的不育小麥)
↓
D(矮稈抗銹病小麥ddTT)
(1)由A到B經(jīng)過________過程。
(2)由B到C使用的方法是________,此過程中,能形成dT花粉粒的原因是________。
(3)由C到D使用的方法是________。
(4)此種培育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結(jié)合在一起進(jìn)行的。此方法中,利用________植株培育新品種,只用________時間就可以得到一個穩(wěn)定的________品種,與常規(guī)的雜交育種方法相比,明顯地縮短了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Ⅰ.有兩個品種小麥:一種是高稈抗銹。―DTT),另一種是矮稈不抗銹。╠dtt),請回答下列問題:
(1)快速育種方法叫 。此育種方法的優(yōu)點是 。
(2)若用高稈抗銹病的普通小麥(DdTt)的花粉做離體培養(yǎng)再秋水仙素處理,所得的植株有 種表現(xiàn)型,其中基因型為 的個體表現(xiàn)為矮稈抗銹病,它們的體細(xì)胞中含有 個染色體組。Ⅱ.下面是八倍體小黑麥培育過程(A、B、D、E各表示一個染色體組)
據(jù)圖作答:
(l)普通小麥的配子中含有________個染色體組,黑麥配子中含有__________個染色體組,雜交后代叫__________倍體。
(2)普通小麥和黑麥雜交后代不育的原因是 ,必須用 將染色體加倍,加倍后含_________個染色體組,這樣培養(yǎng)的后代是______________倍體小黑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2屆江西省高二下學(xué)期3月月考生物試卷 題型:綜合題
Ⅰ.有兩個品種小麥:一種是高稈抗銹。―DTT),另一種是矮稈不抗銹病(ddtt),請回答下列問題:
(1)快速育種方法叫 。此育種方法的優(yōu)點是 。
(2)若用高稈抗銹病的普通小麥(DdTt)的花粉做離體培養(yǎng)再秋水仙素處理,所得的植株有 種表現(xiàn)型,其中基因型為 的個體表現(xiàn)為矮稈抗銹病,它們的體細(xì)胞中含有 個染色體組。Ⅱ.下面是八倍體小黑麥培育過程(A、B、D、E各表示一個染色體組)
據(jù)圖作答:
(l)普通小麥的配子中含有________個染色體組,黑麥配子中含有__________個染色體組,雜交后代叫__________倍體。
(2)普通小麥和黑麥雜交后代不育的原因是 ,必須用 將染色體加倍,加倍后含_________個染色體組,這樣培養(yǎng)的后代是______________倍體小黑麥。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