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三個燒杯中分別盛有相同物質(zhì)的量濃度的稀硫酸。
(1) A中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
(2)B中Sn極的電極反應式為 。Sn極附近溶液的c (填 “變大”“變小”或“不變”)。
(3)C中被腐蝕的金屬是 ,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比較A、B、C中鐵被腐蝕的速率,由快到慢的順序為 (填序號)。
(12分,每空2分)(1)Fe + 2H+= Fe + H2↑
(2)2H+ + 2e-=H2↑ 變小 (3)Zn,Zn + H2SO4= ZnSO4 + H2↑;B > A >C
解析試題分析:(1)裝置A中鐵直接與稀硫酸發(fā)生置換反應,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Fe + 2H+= Fe + H2↑。
(2)裝置B中鐵的金屬性強于Sn的,則鐵是負極,Sn是正極,溶液中的氫離子在正極得到電子,電極反應式是2H+ + 2e-=H2↑,所以正極周圍溶液中氫離子濃度變小。
(3)裝置C中鋅的金屬性強于鐵的,鋅失去電子,做負極,被腐蝕。鐵是正極,被保護,總的方程式是Zn + H2SO4= ZnSO4 + H2↑。根據(jù)以上分析可知,A、B、C中鐵被腐蝕的速率,由快到慢的順序為B>A>C。
考點:考查原電池的有關應用、金屬的腐蝕與防護
點評:該題是基礎性試題的考查,也是高考中的重要考點。主要是考查學生對原電池原理以及金屬腐蝕與防護的熟悉了解程度,意在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和總結(jié)問題的能力。該題的關鍵是明確原電池的工作原理,然后結(jié)合題意靈活運用即可。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如圖所示,甲、乙兩池的電極材料都是鐵棒與碳棒,請回答下列問題:
(1)把化學能轉(zhuǎn)化為電能的裝置是 (填“甲”或“乙”)。
(2)①若兩池中均盛有CuSO4溶液,反應一段時間后,有紅色物質(zhì)析出的是甲池中的 棒,乙池中的 棒。
②乙池中碳極上電極反應式是 。
(3)若兩池中均盛有飽和NaCl溶液,
①寫出乙池中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②若將濕潤的淀粉KI試紙放在乙池碳極附近,發(fā)現(xiàn)試紙變 ,發(fā)生此現(xiàn)象的離子方程式為 ;若往乙池中滴入酚酞試液, (填鐵或碳)棒附近呈現(xiàn)紅色。
③若乙池中通過0.02mol 電子后停止實驗,反應后池中溶液體積是200mL,溶液混勻后的c(OH-)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高鐵酸鉀(K2FeO4)是鐵的一種重要化合物,具有極強的氧化性。
(1)將適量K2FeO4溶解于pH=4.74的溶液中,配制成c(FeO42-)=1.0×10-3mol·L-的試樣,將試樣分別置于20℃、30℃、40℃和60℃的恒溫水浴中,測定c(FeO42-)隨時間變化的結(jié)果如圖1所示。
該實驗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FeO42-發(fā)生反應的△H____________0(填“>”“<”或“=”)
(2)將適量K2FeO4分別溶解于pH=4.74、7.00、11.50的水溶液中,配制成c(FeO42-)=1.0×10-3 mol·L-的試樣,靜置,考察不同初始pH的水溶液對K2FeO4某種性質(zhì)的影響,其變化圖像見圖2,800min時,在pH=11.50的溶液中,K2FeO4的濃度比在pH=4.74的溶液中高,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電解法是工業(yè)上制備K2FeO4的一種方法。以鐵為陽極電解氫氧化鈉溶液,然后在陽極溶液中加入KOH,即在高鐵酸鈉溶液中加入KOH至飽和可析出高鐵酸鉀(K2FeO4),說明 。電解時陽極發(fā)生反應生成FeO42-,該電極反應式為______________。
(4)與MnO2—Zn電池類似,K2FeO4—Zn也可以組成高鐵電池,K2FeO4在電池中作正極材料,其電極反應式為FeO42-+3eˉ+4H2O→Fe(OH)3+5OHˉ,則該電池總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圖3為高鐵酸鉀電池和高能堿性電池放電曲線,由此可得出的高鐵酸鉀電池的優(yōu)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由軟錳礦(主要成分為MnO2)制備KMnO4的實驗流程可表示如下:
(1)操作Ⅱ的名稱是____________。
(2)可循環(huán)利用的物質(zhì)____________(填化學式)。
(3)反應②的產(chǎn)物中,氧化產(chǎn)物與還原產(chǎn)物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是______。
(4)反應②中“酸化”時不能選擇下列酸中的______(填字母序號)
A.稀鹽酸 B.稀硫酸 C.稀醋酸
(5)電解猛酸鉀溶液也可以得到高錳酸鉀,其陰極反應式為:2H2O+2e-=2OH-+H2↑,如下圖,b作____________極,電解池的陽極反應式是____________;若電解過程中收集到2.24L H2(標準狀況),則得到高錳酸 鉀____________克。(提示:陰離子放電順序MnO42->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如圖所示表示的是電解飽和食鹽水的裝置,陰極材料、陽極材料都是碳棒,飽和食鹽水中含有少量酚酞。
(1)接通電源后,飽和食鹽水中的陽離子的移動方向是:向 極移動。
(2)電極上生成了氣體A和B,生成氣體A的電極反應式是 。
(3)隨著氣體的生成,飽和食鹽水中產(chǎn)生了兩種不同的顏色:一種是 色,其產(chǎn)生的位置是 (填“陰極區(qū)”或“陽極區(qū)”);另一種是 色,其產(chǎn)生的位置是 (填“陰極區(qū)”或“陽極區(q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如圖為相互串聯(lián)的甲乙兩電解池
試回答:
(1)甲池若為用電解原理精煉銅的裝置,則B是 極,材料是 ,A電極反應為 。
(2)乙池中若滴入少量石蕊試液,電解一段時間后Fe極附近呈 色.
(3)若甲池為電解精煉銅,陰極增重6.4g,則:乙池中陽極放出的氣體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為 ;若此時乙池剩余液體為400 mL,則電解后得到堿液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問答題
(15分)海洋是一座巨大的寶藏,海水中蘊含80多種元素。氯堿工業(yè)和制備金屬鎂的原料都可來自于海水。
Ⅰ.在氯堿工業(yè)中,曾用石棉隔膜電解槽來電解食鹽水(如圖甲所示)。
(1)寫出陽極的反應式 。
(2)圖甲中流出的b是 溶液。
(3)石棉隔膜的作用是 。
Ⅱ.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電解工藝不斷革新,電解效率和產(chǎn)品純度得到提高。20世紀80年代起,隔膜法電解工藝逐漸被離子交換膜電解技術取代。
(1)離子交換膜電解槽(如圖乙所示)中⑥、⑦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一個電子的電量是1.602×10-19C,用離子膜電解槽電解飽和食鹽水,當電路中通過1.929×105 C的電量時,生成NaOH_ g。
Ⅲ.下圖是工業(yè)上生產(chǎn)鎂的流程。
(1)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①沉淀池: ; ②電解: ;
(2)整個生產(chǎn)流程中循環(huán)使用的物質(zhì)是 。
(3)簡述加熱氯化鎂的結(jié)晶水合物使之脫水轉(zhuǎn)化為無水氯化鎂的注意事項: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問答題
CuCl2溶液中的銅主要以Cu(H2O)42+、CuCl42-形式存在,它們間有如下轉(zhuǎn)化關系:Cu(H2O)42+(藍色)+4Cl-CuCl42-(黃色)+4H2O;電解不同濃度的CuCl2溶液,均可看做Cu2+、Cl-直接放電。下圖為電解濃度較大CuCl2溶液的裝置,實驗開始后,觀察到丙中的KI-淀粉溶液慢慢變藍;卮鹣铝袉栴}:
(1)甲電極的電極反應式為_________________。
(2)丙中溶液變藍是乙電極產(chǎn)物與KI反應導致的,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
(3)隨電解的不斷進行,U型管中溶液的顏色變化為__________;
A.由黃色變?yōu)闇\藍色 B.由藍色變?yōu)闇\黃色
溶液顏色變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當電解到一定程度,甲電極附近出現(xiàn)藍色Cu(OH)2絮狀物。經(jīng)測甲電極附近溶液的pH=a,此時甲電極附近溶液中c(Cu2+)=______ mol·L-1。(已知:Cu(OH)2的Ksp=2.2×10-20)
(5)電解較長時間后,丙中溶液的藍色又會褪去,這是因為乙電極產(chǎn)物進一步將I2氧化為IO3-,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某工廠生產(chǎn)的某產(chǎn)品只含C、H、O三種元素,其分子模型如圖所示(圖中球與球之間的連線代表化學鍵,如單鍵、雙鍵等)。下列對該產(chǎn)品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 官能團為碳碳雙鍵、羧基
B. 與CH2=CHCOOCH3互為同分異構(gòu)體
C. 能發(fā)生氧化反應
D. 分子中所有原子可能在同一平面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