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應X(g)+Y(g)2Z(g);△H<0,達到平衡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減小容器體積,平衡向右移動 B.加入催化劑,Z的產(chǎn)率增大
C.增大c(X),X的轉(zhuǎn)化率增大 D.降低溫度,Y的轉(zhuǎn)化率增大

D

解析試題分析:A、此反應是反應前后氣體體積不變的反應,減小容器的體積相當于加壓,平衡不移動,錯誤;B、催化劑不能影響化學平衡,錯誤;C、增大c(X),Y的轉(zhuǎn)化率增大,本身的轉(zhuǎn)化率減小,錯誤;D、降低溫度,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Y的轉(zhuǎn)化率增大,正確。
考點:考查影響平衡的因素及平衡移動原理的應用。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一定條件下,合成氨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時,按如下操作,平衡不發(fā)生移動的是(    )

A.恒T、P時,充入少量的NH3 B.恒T、V時,充入少量的N2
C.恒T、P時,充入少量的He D.恒T、V時,充入少量的H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在一定溫度下,下列敘述不是可逆反應A(g)+3B(g)2C(g)達到平衡的標志的是
(1)C的生成速率與C的分解速率相等;
(2)單位時間內(nèi)生成a mo1A,同時生成3a molB;
(3)A、B、C的濃度不再變化;
(4)混合氣體的總壓強不再變化;
(5)混合氣體的物質(zhì)的量不再變化;
(6)單位時間內(nèi)消耗a molA,同時生成3a molB;
(7)A、B、C的分子數(shù)目比為1:3:2。
A.(2)(4)(5)B.(2)(7)C.(1)(3)(4)D.(5)(6)(7)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一定溫度下,將足量固體A加入恒容真空容器中發(fā)生可逆反應:2A(s)2B(g)+C (g),下列能說明反應已達平衡狀態(tài)的是
A.混合氣體的密度保持不變             B.容器內(nèi)B、C的濃度之比為2∶1
C.B的生成速率等于C的消耗速率      D.氣體的體積分數(shù)保持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相同溫度下,體積均為0.25 L的兩個恒容密閉容器中發(fā)生可逆反應:
N2(g)+3H2(g)2NH3(g) △H=-92.6kJ/moL。實驗測得起始、平衡時得有關數(shù)據(jù)如下表:

容器編號
起始時各物質(zhì)物質(zhì)的量/mol
達平衡時體系能量的變化
N2
H2
NH3
 

1
3
0
放出熱量:23.15kJ

0.9
2.7
0.2
放出熱量:Q
 
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容器①、②中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相等
B.平衡時,兩個容器中NH3的體積分數(shù)均為1/7
C.容器②中達平衡時放出的熱量Q=23.15 kJ
D.若容器①體積為0.5L,則平衡時放出的熱量<23.15k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放熱反應在常溫下一定很容易發(fā)生
B.決定化學反應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應物的濃度、壓強、溫度、催化劑等
C.熵增加且放熱的反應一定是自發(fā)反應
D.非自發(fā)的反應即不可能進行的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已建立化學平衡的某可逆反應X(g)+2Y(g)2Z(g),當條件改變使化學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時,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①生成物的質(zhì)量分數(shù)一定增加,②生成物總量一定增加, ③反應物的轉(zhuǎn)化率一定增大,
④反應物的濃度一定降低,⑤正反應速率一定大于逆反應速率,⑥一定使用催化劑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⑤ D.④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增大體系壓強,活化分子數(shù)增加,化學反應速率一定增大
B.加入反應物,使活化分子百分數(shù)增加,化學反應速率增大
C.活化分子間所發(fā)生的分子間的碰撞均為有效碰撞
D.升高溫度,活化分子百分數(shù)增加,化學反應速率一定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各組Na2S2O3溶液跟稀H2SO4反應的實驗中,溶液中最先變渾濁的是

選項
反應
溫度
反 應 物
H2O
Na2S2O3
H2SO4
t(℃)
V(mL)
c(mol×L-1)
V(mL)
c(mol×L-1)
V(mL)
A
10
5
0.1
10
0.1
10
B
10
5
0.1
5
0.1
30
C
30
5
0.1
5
0.1
10
D
30
5
0.2
5
0.2
35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