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曾用綠礬加強熱得到硫酸、紅色粉末和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此反應屬于( )
A.有氧化還原的分解反應 |
B.無氧化還原的分解反應 |
C.只是氧化還原反應 |
D.只是分解反應 |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在一定條件下,氯氣與碘單質(zhì)以等物質(zhì)的量進行反應,可得到一種紅棕色液體ICl,ICl有很強的氧化性,F(xiàn)有下列兩個反應:①2ICl+2Zn= ZnCl2+ZnI2;②ICl+H2O=HCl+HIO。下列關(guān)于ICl性質(zhì)的敘述正確的是
A.反應①中,當轉(zhuǎn)移0.4mol電子時生成13.6gZnCl2; |
B.反應①中,ZnCl2是氧化產(chǎn)物,ZnI2是還原產(chǎn)物 |
C.反應①中,ZnCl2既是氧化產(chǎn)物又是還原產(chǎn)物; |
D.反應②中,ICl既是氧化劑又是還原劑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CuSO4溶液中加入過量KI溶液,產(chǎn)生白色CuI沉淀,溶液變棕色。向反應后溶液中通入過量SO2,溶液變成無色。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滴加KI溶液時,KI被氧化,CuI是還原產(chǎn)物 |
B.通入SO2后,溶液變無色,體現(xiàn)SO2的還原性 |
C.整個過程發(fā)生了復分解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 |
D.上述實驗條件下,物質(zhì)的氧化性:Cu2+>I2>SO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將18 g銅和鐵的混合物投入200 mL稀硝酸中,充分反應后得到標準狀況下2.24 L NO,剩余9.6 g金屬;繼續(xù)加入200 mL等濃度的稀硝酸,金屬完全溶解,又得到標準狀況下2.24 L NO。若向反應后的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溶液不變紅,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原混合物中銅和鐵各0.15 mol |
B.稀硝酸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1 mol/L |
C.第一次剩余的9.6 g金屬為銅和鐵 |
D.再加入上述200 mL稀硝酸,還能得到標準狀況下2.24 L NO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用硫酸酸化的三氧化鉻(CrO3)遇酒精后,其顏色由紅色變?yōu)樗{綠色(反應如下),用此反應可測得司機是否是酒后駕車。此反應的氧化劑是( )
2CrO3+3C2H5OH+3H2SO4=Cr2(SO4)3+3CH3CHO+6H2O
A.H2SO4 | B.CrO3 | C.Cr2(SO4)3 | D.C2H5OH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已知某溶液中Cl-、Br-、I-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2∶3∶4,現(xiàn)欲使溶液中的Cl-、Br-、I-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改變成4∶3∶2,那么要通入Cl2的物質(zhì)的量是原溶液中I-的物質(zhì)的量的 ( )。
A. | B. | C. | 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鋼鐵“發(fā)藍”是將鋼鐵制品浸到某些氧化性的溶液中,在鋼鐵的表面形成一層四氧化三鐵的技術(shù)過程。其中一種辦法是將鋼鐵制品浸到亞硝酸鈉和濃氫氧化鈉的混合溶液中加熱到130 ℃反應。其過程可以用如下化學方程式表示:
①3Fe+NaNO2+5NaOH=3Na2FeO2+H2O+NH3↑
②6Na2FeO2+NaNO2+=5H2O3Na2Fe2O4+NH3↑+7NaOH
③Na2FeO2+Na2Fe2O4+2H2O=Fe3O4+4NaOH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反應①不是氧化還原反應 |
B.該生產(chǎn)過程不產(chǎn)生任何污染 |
C.整個反應過程中,每有5.6 g Fe參加反應轉(zhuǎn)移0.8 mol電子 |
D.反應②中的氧化劑是NaNO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已知:
①向KMnO4晶體中滴加濃鹽酸,產(chǎn)生某黃綠色氣體;
②向FeCl2溶液中通入少量實驗①產(chǎn)生的氣體,溶液變黃色;③取實驗②生成的溶液滴在淀粉KI試紙上,試紙變藍色。
下列判斷中正確的是( )
A.①中產(chǎn)生氣體的電子式是Cl?Cl |
B.上述實驗中,共有兩個氧化還原反應 |
C.實驗②中FeCl2被氧化 |
D.實驗③發(fā)生的是同主族元素單質(zhì)間的置換反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