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圖是“冬至日當天北京時間18時的太陽高度分布示意圖”,圖中同心圓為等太陽高度線,讀后請完成下列問題。(14分)
(1)E地的地理坐標為 。(2分)
(2)C地位于A的 方向。(4分)
(3)D地與E地的時差 (小于或大于或等于)2小時。(4分)
(4)請在下方框內畫出長沙該日垂直于地面的旗桿在日出、正午、日落時的日影朝向,并用箭頭注明影子移動方向。(4分)
【小題1】(23°26′S,30°E)(2分)
【小題2】西北 (4分)
【小題3】大于 (4分)
【小題4】畫圖略
解析試題分析:
【小題1】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的緯度為南回歸線;太陽直射點的經度為12點所在經線,根據此時北京時間為18:00,則正午12時的經線應位于120°E的西側90°,即30°E。
【小題2】圖示A、C點都位于太陽高度為0°的大圓,即晨昏線,而圖示A點為晨昏線上南半球緯度最高的點,故C點位于A點的北側,由于此時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回歸線上,故圖示南極圈內出現(xiàn)極晝,故A點的地方時為0時;而C點表示當地的日落時間,且所在緯度沒有出現(xiàn)極晝,故C點位于A點的西側。
【小題3】圖示DE所在的緯線為南回歸線上,出現(xiàn)晝長夜短,,故從日出到正午12時,時間大于6小時,太陽高度變化90°;而DE之間太陽高度差30°,則推算其時間大于2小時。
【小題4】此時長沙為冬半年,晝短夜長,日出東南方向,即日出時物影朝西北;正午太陽位于正南方向,即物影朝正北;日落西南,即日落時物影朝東北;且從日出到正午物影長短不斷變短,正午最短,而從正午到日落物影長短不斷變長,日出與日落時大致等長。
考點:本題考查等太陽高度線的判讀和正午太陽高度的應用等內容。
點評:本題難度較大,同學應結合圖示和太陽高度和正午太陽高度的相關內容進行計算和轉化,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太陽直射點的經緯度位置,及南北兩側極點附近的極晝極夜現(xiàn)象的分布等內容,注意讀圖和畫圖分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2屆上海市浦東新區(qū)高三第三次模擬地理試卷(帶解析) 題型:綜合題
該圖是冬至日北京時間14時的地球日照示意圖,圖中虛線為南北極圈,中間的緯線是赤道。讀圖并回答下列問題:(8分)
【小題1】據題意及圖分析,AB弧為___ 線, 夜半球在AB弧的東側還是西側? 。圖中b經線的度數是____________,a經線的度數是 。
【小題2】此時,太陽直射點的經緯度位置是_____ 。
【小題3】這一天,________ 地區(qū)的白晝長度可達一年中的最大值。
【小題4】我國南極考察隊在南極DONME(冰穹)A完成了我國第一座自動天文望遠鏡的安裝工作。請說明在此設立天文工作站的有利因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5屆湖北咸寧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該圖是“冬至日當天北京時間18時的太陽高度分布示意圖”,圖中同心圓為等太陽高度線,讀后請完成下列問題。(14分)
(1)E地的地理坐標為 。(2分)
(2)C地位于A的 方向。(4分)
(3)D地與E地的時差 (小于或大于或等于)2小時。(4分)
(4)請在下方框內畫出長沙該日垂直于地面的旗桿在日出、正午、日落時的日影朝向,并用箭頭注明影子移動方向。(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1-2012學年上海市浦東新區(qū)高三第三次模擬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該圖是冬至日北京時間14時的地球日照示意圖,圖中虛線為南北極圈,中間的緯線是赤道。讀圖并回答下列問題:(8分)
1.據題意及圖分析,AB弧為___ 線, 夜半球在AB弧的東側還是西側? 。圖中b經線的度數是____________,a經線的度數是 。
2.此時,太陽直射點的經緯度位置是_____ 。
3.這一天,________ 地區(qū)的白晝長度可達一年中的最大值。
4.我國南極考察隊在南極DONME(冰穹)A完成了我國第一座自動天文望遠鏡的安裝工作。請說明在此設立天文工作站的有利因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下圖是“冬至日當天北京時間18時的太陽高度分布示意圖”,圖中同心圓為等太陽高度線,讀后請完成下列問題。(14分)
(1)E地的地理坐標為 。(2分)
(2)C地位于A的 方向。(4分)
(3)D地與E地的時差 (小于或大于或等于)2小時。(4分)
(4)請在下方框內畫出長沙該日垂直于地面的旗桿在日出、正午、日落時的日影朝向,并用箭頭注明影子移動方向。(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