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物理 > 題目詳情
小宇同學用“可樂瓶”做小孔成像實驗。
(1)請在如圖甲所示的半透明紙上畫出蠟燭AB的像A′B′。
(2)小宇發(fā)現(xiàn)蠟燭和小孔的位置固定之后,像離小孔越遠,像就越大。他測出了不同距離時像的高度,填在表格中。
① 請你根據(jù)表中的數(shù)據(jù)在如圖乙所示的坐標系中畫出h與s的關系圖象。
② 從圖象中可以看出h與s的關系為:___________。
③ 請你猜想要想使像明亮些,半透明紙應_______(填“靠近”或“遠離”)小孔。
(1)“略”。
(2)① “略”② 成正比③ 靠近。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2?寶應縣模擬)取一根火柴,在火柴頭處纏繞上細銅絲,放入盛水大可樂瓶中,使火柴恰能直立,剛好浸沒水中,如圖所示.然后,蓋上瓶蓋,用手擠壓瓶體,火柴下沉;松開手后,火柴又上。韵率峭瑢W們對這一現(xiàn)象的猜想:
猜想1:手壓瓶體,水的密度變大,火柴下沉;松手時水的密度減小,火柴上。
猜想2:手擠壓瓶體,水中壓強增大,對火柴向下的壓力也增大,火柴便下沉;反之,火柴便上。
猜想3:木材做成的火柴梗會吸水,在水中一段時間后,吸水速度會很慢,達到接近飽和的狀態(tài).手擠壓瓶體,水中壓強增大,火柴梗又開始吸水,重力增大,火柴便下沉;反之,火柴便上。
(1)經過討論,同學們馬上否定了“猜想1”,你認為他們否定的理由是:
水的密度越大時,浮力越大,物體應上浮
水的密度越大時,浮力越大,物體應上浮

(2)小宇做了以下實驗:另取一根火柴,使其表面裹上一層防滲水的石蠟,重復上述實驗.他試圖驗證
猜想3
猜想3
(填“猜想2”或“猜想3”).如果所驗證的猜想正確,他將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
火柴不上浮也不下沉
火柴不上浮也不下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區(qū)肖港初級中學八年級上學期物理 《光現(xiàn)象》 測試題(人教版) 人教版 題型:058

小宇同學用“可樂瓶”做小孔成像實驗.

(1)請在如圖甲所示的半透明紙上畫出蠟燭AB的像A′B′.

(2)小宇發(fā)現(xiàn)蠟燭和小孔的位置固定之后,像離小孔越遠,像就越大.他測出了不同距離時像的高度,填在表格中.

①請你根據(jù)表中的數(shù)據(jù)在如圖乙所示的坐標系中畫出h與s的關系圖象.

②從圖象中可以看出h與 s的關系為:________.

③請你猜想要想使像明亮些,半透明紙應________(填“靠近”或“遠離”)小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寶應縣模擬 題型:問答題

取一根火柴,在火柴頭處纏繞上細銅絲,放入盛水大可樂瓶中,使火柴恰能直立,剛好浸沒水中,如圖所示.然后,蓋上瓶蓋,用手擠壓瓶體,火柴下沉;松開手后,火柴又上浮.以下是同學們對這一現(xiàn)象的猜想:
猜想1:手壓瓶體,水的密度變大,火柴下沉;松手時水的密度減小,火柴上。
猜想2:手擠壓瓶體,水中壓強增大,對火柴向下的壓力也增大,火柴便下沉;反之,火柴便上。
猜想3:木材做成的火柴梗會吸水,在水中一段時間后,吸水速度會很慢,達到接近飽和的狀態(tài).手擠壓瓶體,水中壓強增大,火柴梗又開始吸水,重力增大,火柴便下沉;反之,火柴便上。
(1)經過討論,同學們馬上否定了“猜想1”,你認為他們否定的理由是:______.
(2)小宇做了以下實驗:另取一根火柴,使其表面裹上一層防滲水的石蠟,重復上述實驗.他試圖驗證______(填“猜想2”或“猜想3”).如果所驗證的猜想正確,他將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_.
精英家教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1年江蘇省揚州市儀征市中考物理一模試卷(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取一根火柴,在火柴頭處纏繞上細銅絲,放入盛水大可樂瓶中,使火柴恰能直立,剛好浸沒水中,如圖所示.然后,蓋上瓶蓋,用手擠壓瓶體,火柴下沉;松開手后,火柴又上。韵率峭瑢W們對這一現(xiàn)象的猜想:
猜想1:手壓瓶體,水的密度變大,火柴下沉;松手時水的密度減小,火柴上。
猜想2:手擠壓瓶體,水中壓強增大,對火柴向下的壓力也增大,火柴便下沉;反之,火柴便上。
猜想3:木材做成的火柴梗會吸水,在水中一段時間后,吸水速度會很慢,達到接近飽和的狀態(tài).手擠壓瓶體,水中壓強增大,火柴梗又開始吸水,重力增大,火柴便下沉;反之,火柴便上。
(1)經過討論,同學們馬上否定了“猜想1”,你認為他們否定的理由是:______.
(2)小宇做了以下實驗:另取一根火柴,使其表面裹上一層防滲水的石蠟,重復上述實驗.他試圖驗證______(填“猜想2”或“猜想3”).如果所驗證的猜想正確,他將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