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所示.當鐵錘松動時,握住錘柄迅速向下撞擊堅硬的地面,錘頭會緊緊地套在木柄上.這是因為錘柄撞擊地面
A.錘頭由運動變?yōu)殪o止.錘柄由于慣性仍要保持靜止狀態(tài)
B.錘頭由運動變?yōu)殪o止,錘柄由于慣性仍要繼續(xù)向下運動
C.錘柄由運動變?yōu)殪o止,錘頭由于慣性仍要保持靜止狀態(tài)
D.錘柄由運動變?yōu)殪o止.錘頭由于慣性仍要繼續(xù)向下運動
D

試題分析:錘柄撞擊地面,受到地面對它的作用力,由運動變?yōu)殪o止,而錘頭由于慣性,仍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繼續(xù)向下運動,就套緊在錘柄上,所以選擇D。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在探究“氣泡的速度”實驗中,小雪選用長80cm、內徑10mm的均勻玻璃管進行實驗,在管內注滿水,留一個小氣泡.測量小氣泡在管內上升過程中的速度.
時間t/s路程s/cm
00
412
824
1236
16
2060
(1)該實驗的原理是______.使用的測量工具有______.
(2)小雪的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表所示,根據(jù)小雪的實驗數(shù)據(jù),請你用“實心圓點”在圖中標出不同時刻氣泡的位置,并將這些點用光滑曲線連接起來.
(3)曉彤發(fā)現(xiàn)小雪的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表中漏記了一個路程,你認為該路程為______cm.分析以上探究過程,小氣泡的運動特點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生活現(xiàn)象與物理知識對應不正確的是(        )
A.端午節(jié)粽香飄---擴散現(xiàn)象
B.駕駛員駕駛汽車需系安全帶---慣性的利用
C.飛機獲得的升力---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D.高壓鍋易煮熟食物---沸點與氣壓的關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鋼筆一甩,墨水就被甩出,這是由于墨水具有   ,鋼筆吸墨水是利用 大氣壓 作用,把墨水壓進筆膽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麗水市區(qū)推行公共自行車免費使用政策,不僅給市民的出行帶來方便,而且低碳環(huán)保,下列有關自行車結構及使用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增大座墊面積能減小對人的壓強
B.自行車轉彎時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C.下坡時自行車速度越來越大是由于慣性越來越大
D.把手的花紋是為了增大接觸面積,從而增大摩擦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將可靠的事實和理論結合起來,如圖是伽利略的理想實驗,讓小球從斜面AO上某處靜止釋放,沿斜面滾下,經(jīng)O點滾上斜面OB。有關他的理想實驗程序內容如下:

(1)減小第二個斜面OB的傾角,小球在這個斜面上仍能到達原來的高度,但這時它要運動得遠些。
(2)兩個對接的斜面中,使靜止的小球沿一個斜面滾下,小球將滾上另一個斜面。
(3)如果沒有摩擦,小球將上升到釋放的高度。
(4)繼續(xù)減小斜面OB的傾角,小球到達同一的高度時就會離得更遠,最后使斜面OB處于水平位置,小球沿水平面做持續(xù)的勻速直線運動。
有關理想實驗程序先后順序排列的正確選項是
A.事實(2)  → 事實(1)  → 推論(3)  → 推論(4)
B.事實(2)  → 推論(1)  → 推論(3)  → 推論(4)
C.事實(2)  → 推論(3)  → 推論(1)  → 推論(4)
D.事實(2)  → 事實(1)  → 推論(4)  → 推論(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商場里有兩種電梯——自動扶梯和垂直升降電梯,小明搭乘兩種電梯時分別記錄自己運動路程隨時間變化關系如圖(a),則他在搭乘垂直電梯(b)受到的支持力    自動扶梯(c)受到的支持力(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當他站在類似臺階的扶梯(c)上勻速上升時      (選填“受”或“不受”)摩擦力,當隨扶梯快運動到樓面時若不小心會向    方向摔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在下列描述中,符合物理史實的是
A.安培最早得出電流與電壓的關系
B.伏特最早發(fā)現(xiàn)電流周圍存在磁場
C.托里拆利首先用實驗測定大氣壓強的值
D.伽利略在牛頓等人的基礎上得出慣性定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交通運輸工具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高速行駛的汽車具有穩(wěn)定性,靜止時不具有慣性
B.飛機機翼應用了液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C.艦艇由長江駛入大海后,它受到的浮力增大
D.起重機將貨物舉得越高,機械效率越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