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體的浮與沉》學習中知道若物體浸沒在液體中,處于靜止狀態(tài),則稱為懸。簧偻瑢W認為只要是平衡狀態(tài)下也可以稱為懸浮狀態(tài),大林同學提出如果在水中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會受到液體阻力的作用不可稱為懸浮狀態(tài),為此全班同學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最后認為若做勻速直線運動不能算懸浮狀態(tài),同時提出物體在液體中所受阻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同學們上網(wǎng)查詢資料了解到同一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所受阻力與物體的迎流面積(形狀)和物體運動速度有關.為了探究在液體中物體所受阻力的大小的影響因素,同學們借助自制潛水艇進行了下列探究.
(1)讓自制潛水艇在水中處于懸浮狀態(tài)如圖A,然后再其底部放置一些體積相同質量忽略不計的泡沫小球(如圖B),通過不斷調整發(fā)現(xiàn)自左向右在底部依次黏貼1個、4個、9個泡沫球,然后使其從水底部浮起,當上浮一段時間進入指定豎直磚墻的區(qū)域時,用照相機通過每隔相等的時間曝光一次的方法記錄潛水艇的運動過程,如圖C是其中一段的示意圖.對于在底部黏貼泡沫小球而不是其它地方黏貼的目的是
保證每次實驗時物體的迎流面積(或形狀)都相同
保證每次實驗時物體的迎流面積(或形狀)都相同


對于圖中的這段運動過程,三次潛水艇上浮運動的速度之比是
1:2:3
1:2:3
,他們受到的液體阻力之比是
1:4:9
1:4:9
,由此可以得出的實驗結論是
物體在液體中受阻力與物體運動的速度有關
物體在液體中受阻力與物體運動的速度有關

(2)為了研究“阻力與迎流面積(形狀)的關系”,同學們提出改變迎流面積(形狀),利用如圖所示的潛水艇由水底同時浮出,比較潛水艇浮出水面的先后順序即可比較所受阻力的大小,這樣的方案
不可行
不可行
(“可行”或“不可行”),請你在圖中的虛線框內(nèi)設計一種改進的方案簡圖(兩個潛水艇模型即可),并作簡單說明.說明:
本題中潛水艇是上浮的,因此要設計本題的迎流面積主要看上表面的設計,前提是要求潛水艇兩次的體積和重力相同,確保上升時其它條件相同,僅改變阻力大小,再來看運動改變
本題中潛水艇是上浮的,因此要設計本題的迎流面積主要看上表面的設計,前提是要求潛水艇兩次的體積和重力相同,確保上升時其它條件相同,僅改變阻力大小,再來看運動改變


(3)在一次實際的操作中,某同學讓自制潛水艇以5cm/s的速度勻速直線下潛,至杯底后排出50cm3的水后,該潛水艇以5cm/s的速度進而勻速直線上浮,潛水艇的外殼及體積不發(fā)生改變,試求該潛水艇在水中勻速上升時受到的阻力約為
C
C

A.1N            B.0.5N           C.0.25N           D.0N.
分析:(1)此實驗是探究物體在液體中所受阻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根據(jù)資料得知,同一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所受阻力與物體的迎流面積(形狀)和物體運動速度有關,要探究阻力和運動速度的關系,應保持每次的迎流面積相同;
根據(jù)圖象確定路程和時間的關系,由公式v=
s
t
分析速度的大小關系;
(2)要探究所示阻力與迎流面積的關系,只改變迎流面積,保證其他條件與上相同;
(3)根據(jù)要求判斷出潛水艇勻速上升和下降時所受水的阻力方向,根據(jù)平衡關系列出關系式,得出阻力的大。
解答:解:(1)根據(jù)資料得知,同一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所受阻力與物體的迎流面積(形狀)和物體運動速度有關,在底部黏貼泡沫小球而不是其它地方黏貼,為了保證每次實驗時物體的迎流面積(或形狀)都相同;
由圖C知,設每段長度為s,每個時間間隔為t,則:
v1=
9s
9t
=
s
t
;
v2=
8s
4t
=
2s
t
;
v3=
9s
3t
=
3s
t
;
所以v1:v2:v3=1:2:3;
因為三次潛艇都做勻速直線運動,所以f1=G,f2=4G,f3=9G,則:
f1:f2:f3=1:4:9;
由上分析可知,物體在液體中受阻力與物體運動的速度有關;
(2)由圖D知,在迎流面積改變時,物體的重力和體積也發(fā)生了變化,為控制其它變量不變,所以不可行;
本題中潛水艇是上浮的,因此要設計本題的迎流面積主要看上表面的設計,前提是要求潛水艇兩次的體積和重力相同,確保上升時其它條件相同,僅改變阻力大小,再來看運動改變,設計實驗如圖所示:
;
(3)潛水艇兩次運動的速度相同,所以受到阻力的大小相同,潛艇的體積不變,所受浮力大小不變;
當潛艇下降時受力如圖所示:
;
則F+f=G    ①
排出水的重力,△G=mg=ρVg=1.0×103kg/m3×50×10-6m3×10N/kg=0.5N;
潛艇上升時受力如圖所示:

則F=f′+G-△G    ②
f=f′③
聯(lián)立①②③得:f′=
△G
2
=
0.5N
2
=0.25N,所以C正確.
故答案為:(1)保證每次實驗時物體的迎流面積(或形狀)都相同;1:2:3;1:4:9;物體在液體中受阻力與物體運動的速度有關;
(2)不可行;見上圖所示;說明:本題中潛水艇是上浮的,因此要設計本題的迎流面積主要看上表面的設計,前提是要求潛水艇兩次的體積和重力相同,確保上升時其它條件相同,僅改變阻力大小,再來看運動改變;
(3)C.
點評:此題是探究物體在液體中所受阻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考查了控制變量法在實驗中的應用,同時涉及到了有關速度及重力、浮力公式的應用,其中(3)能夠正確判斷出阻力的方向及阻力和浮力的大小不變是問題的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09?房山區(qū)一模)樂樂想用實驗的方法研究“漂浮在液面上的物體質量與它排開的液體質量”的關系.于是他找來了一架天平(帶砝碼)、一個大溢水杯、兩個相同的小燒杯、足量的水和五個不同的小球,完成了這個實驗.(小燒杯放入水中不傾斜,小球全部放入浮在水面上的燒杯時,燒杯不會沉入水中)
(1)請寫出他的實驗步驟
(2)根據(jù)你所學的有關知識,你認為實驗的結論是
正確的
正確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1+1輕巧奪冠·優(yōu)化訓練(北師大版)八年級物理(下) 北師大版 題型:048

閱讀材料:

我國古代對浮力的認識及應用

  大約在殷商時期,我們的祖先就開始認識和應用浮力了,是世界上應用浮力最早的國家之一.當時是利用較大的獨木,從中間挖成槽形,放在江河的水中漂流,稱為獨木舟.人們利用它來載人和裝運收獲的獵物.后來又發(fā)展到用木板做成船體,在江河中代替獨木舟航行.隨著生產(chǎn)和技術的發(fā)展,以后各個朝代對船的形狀和結構又進行了多次改進,使木船不僅能在內(nèi)河、湖泊中航行,還制造了能適用于大海、大洋中航行的大型船舶.明朝時的鄭和出使西洋用的大型“寶船”船隊,其船體在結構上合理、精致、美觀,都達到了古代造船工藝史上的巔峰.這一偉大的成果,是古代造船史上非常光輝的業(yè)績,是我們祖先對世界航海事業(yè)作出的偉大貢獻.

  浮橋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應用浮力的偉大奇跡,在公元前8世紀周朝時就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以后的年代,發(fā)展到不僅可以在小河上架起浮橋,而且像黃河這樣的大河上也架起了浮橋.相傳在11世紀初,在蒲州附近潼關以北的黃河上曾架起一座很大的浮橋,浮橋的纜繩用8只鐵牛系住,這些鐵牛立于兩岸,每只鐵牛重數(shù)萬斤.后來由于洪水泛濫,浮橋被沖垮,鐵牛也沉入河中.如何把鐵牛打撈起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比較困難的.和尚懷丙派人潛入水中,用鐵索把鐵牛和兩只裝滿泥土的大船系在一起,然后再把船中的泥土除去,利用大船所受的浮力,把鐵牛拉上來.

  利用物體的沉浮原理估測液體的密度,在我國宋、元時代已經(jīng)開始.根據(jù)有關文獻記載,密度的測定主要是和古代的制鹽業(yè)密切聯(lián)系的,即由于估測鹽水的需要,發(fā)展了液體密度的測量技術,為曬鹽業(yè)提供了條件.11世紀,姚寬在臺州做官時,為了檢查鹽商是否舞弊,他首創(chuàng)了一種簡單的估測鹽水密度的方法.選用體積大體相同,而質量不同的蓮子十粒,當把蓮子放在鹽水中時,如果這些浮沉子——蓮子有5粒以上浮起,說明鹽水是最濃的;如果有三四粒蓮子浮起,說明此鹽水是濃鹽水;如果不足3粒蓮子浮起,說明此鹽水是稀鹽水.到了元代,經(jīng)進一步改進,制造了便于攜帶的簡單裝置.取四個蓮子,分別用四種不同濃度的鹽水浸泡,放在一個竹筒內(nèi),便成為簡單的測定鹽水濃度的裝置.如果要測某種鹽水的濃度,只要把待測鹽水的一小部分裝入筒內(nèi),觀察各類蓮子浮起的情況,便可以估測鹽水的濃度.到了明代,測定鹽水濃度的方法進一步簡化,選一粒輕重合適的蓮子,放在竹筒內(nèi),當把待測的鹽水放入竹筒中時,如果蓮子浮在水面上成橫倒形,則鹽水最濃;如果成垂直形,則鹽水次濃;如果蓮子沉而下浮,則鹽水不濃.我國古代這種簡單估測鹽水濃度的方法,與現(xiàn)代密度計的原理相似,這說明我國古代對浮力的研究與應用已經(jīng)相當深入了.

閱讀后回答下列問題:

(1)我國古代為世界航海事業(yè)做出偉大貢獻的著名人物是誰?

(2)和尚懷丙是采用什么辦法打撈沉入河里的鐵牛的?

(3)用你所學的知識解釋我國明代估測鹽水濃度的方法中所包含的科學道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素質教育新學案·物理·九年級·全一冊 題型:064

閱讀材料:

我國古代對浮力的認識及應用

  大約在殷商時期,我們的祖先就開始認識和應用浮力了,是世界上應用浮力最早的國家之一.當時是利用較大的獨木,從中間挖成槽形,放在江河的水中漂流,稱為獨木舟.人們利用它來載人和裝運收獲的獵物.后來又發(fā)展到用木板做成船體,在江河中代替獨木舟航行.隨著生產(chǎn)和技術的發(fā)展,以后各個朝代對船的形狀和結構又進行了多次改進,使木船不僅能在內(nèi)河、湖泊中航行,還制造了能適用于大海、大洋中航行的大型船舶.明朝時的鄭和出使西洋用的大型“寶船”船隊,其船體在結構上合理、精致、美觀,都達到了古代造船工藝史上的顛峰.這一偉大的成果,是古代造船史上非常光輝的業(yè)績,是我們祖先對世界航海事業(yè)作出的偉大貢獻.

  浮橋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應用浮力的偉大奇跡,在公元前8世紀周朝時就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以后的年代,發(fā)展到不僅可以在小河上架起浮橋,而且像黃河這樣的大河上也架起了浮橋.相傳在11世紀初,在蒲州附近潼關以北的黃河上曾架起一座很大的浮橋,浮橋的纜繩用8只鐵牛系住,這些鐵牛立于兩岸,每只鐵牛重數(shù)萬斤.后來由于洪水泛濫,浮橋被沖垮,鐵牛也沉入河中.如何把鐵牛打撈起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比較困難的.和尚懷丙派人潛入水中,用鐵索把鐵牛和兩只裝滿泥土的大船系在一起,然后再把船中的泥土除去,利用大船所受的浮力,把鐵牛拉上來.

  利用物體的沉浮原理估測液體的密度,在我國的宋、元時代已經(jīng)開始.根據(jù)有關文獻記載,密度的測定主要是和古代的制鹽業(yè)密切聯(lián)系的,即由于估測鹽水的需要,發(fā)展了液體密度的測量技術,為曬鹽業(yè)提供了條件.11世紀,姚寬在臺州做官時,為了檢查鹽商是否舞弊,他首創(chuàng)了一種簡單的估測鹽水密度的方法.選用體積大體相同,而質量不同的蓮子十粒,當把蓮子放在鹽水中時,如果這些浮沉子--蓮子有5粒以上浮起,說明鹽水是最濃的;如果有三四粒蓮子浮起,說明此鹽水是濃鹽水;如果不足3粒蓮子浮起,說明此鹽水是稀鹽水.到了元代,經(jīng)進一步改進,制造了便于攜帶的簡單裝置.取四個蓮子,分別用四種不同濃度的鹽水浸泡,放在一個竹筒內(nèi),便成為簡單的測定鹽水濃度的裝置.如果要測某種鹽水的濃度,只要把待測鹽水的一小部分裝入筒內(nèi),觀察各類蓮子浮起的情況,便可以估測鹽水的濃度.到了明代,測定鹽水濃度的方法進一步簡化,選一粒輕重合適的蓮子,放在竹筒內(nèi),當把待測的鹽水放入竹筒中時,如果蓮水浮在水面上成橫倒形,則鹽水最濃;如果成垂直形,則鹽水次濃;如果蓮子沉而下浮,則鹽水不濃.我國古代這種簡單估測鹽水濃度的方法,與現(xiàn)代密度計的原理相似,這說明我國古代對浮力的研究與應用已經(jīng)相當深入了.

閱讀后回答下列問題:

(1)我國古代為世界航海事業(yè)做出偉大貢獻的著名人物是誰?

(2)和尚懷丙是采用的什么辦法打撈沉入河里的鐵牛的?

(3)用你所學的知識解釋我國明代估測鹽水濃度的方法中所包含的科學道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房山區(qū)一模 題型:問答題

樂樂想用實驗的方法研究“漂浮在液面上的物體質量與它排開的液體質量”的關系.于是他找來了一架天平(帶砝碼)、一個大溢水杯、兩個相同的小燒杯、足量的水和五個不同的小球,完成了這個實驗.(小燒杯放入水中不傾斜,小球全部放入浮在水面上的燒杯時,燒杯不會沉入水中)
(1)請寫出他的實驗步驟
(2)根據(jù)你所學的有關知識,你認為實驗的結論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09年北京市房山區(qū)中考物理一模試卷(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樂樂想用實驗的方法研究“漂浮在液面上的物體質量與它排開的液體質量”的關系.于是他找來了一架天平(帶砝碼)、一個大溢水杯、兩個相同的小燒杯、足量的水和五個不同的小球,完成了這個實驗.(小燒杯放入水中不傾斜,小球全部放入浮在水面上的燒杯時,燒杯不會沉入水中)
(1)請寫出他的實驗步驟
(2)根據(jù)你所學的有關知識,你認為實驗的結論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