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物理 > 題目詳情
小明通過實驗測量牛奶的密度:
(1)調節(jié)天平橫梁平衡時,指針偏向分度盤中央紅線的左側,此時應向
移動平衡螺母,才能使天平平衡.
(2)他按甲、乙、丙圖的順序進行實驗.根據圖中數據可知:牛奶和燒杯的總質量為
150
150
g,牛奶的密度為
1.2
1.2
g/cm3
(3)按甲、乙、丙圖的順序進行實驗測得牛奶的密度
偏大
偏大
(填“偏大”或“偏小”),為了更加準確地測量牛奶的密度,你認為圖中合理的實驗順序為
乙、丙、甲
乙、丙、甲

(4)如果在實驗中,小紅同學用天平測量牛奶和燒杯的總質量時誤把砝碼放在天平的左盤,把牛奶和燒杯放在右盤,若他讀出左盤中砝碼總質量為140g,游碼在標尺上所對的刻度值為1g,則小紅同學測量的牛奶和燒杯的實際總質量為
139
139
g.
分析:(1)調節(jié)天平橫梁平衡過程中,指針指向分度盤左側,天平的左端下沉,平衡螺母向上翹的一端移動.
(2)物體質量等于砝碼質量加游碼對應的刻度值.
從量筒中讀出牛奶的體積.
知道牛奶的質量和體積,根據密度公式求出牛奶的密度.
(3)測量液體密度的步驟:
用天平稱量燒杯和牛奶的總質量.
把燒杯內牛奶倒入量筒中,測量牛奶的體積.
用天平再稱量剩余牛奶和燒杯的質量.
(4)砝碼和物體放錯位置,物體的質量等于砝碼的質量減去游碼的示數.
解答:解:(1)指針指向分度盤的左側,天平的右端上翹,平衡螺母向右端移動.
(2)燒杯和牛奶的總質量為:m′=100g+50g=150g.
燒杯的質量為:m″=20g+10g=30g.
倒入量筒中牛奶的質量:m=m'-m''=150g-30g=120g,
牛奶的體積為:V=100ml=100cm3,
牛奶的密度:ρ=
m
v
=
120g
100cm3
=1.2g/cm3=1.2×103kg/m3
(3)用天平先稱量燒杯的質量,在稱量燒杯和牛奶的總質量.把燒杯內牛奶倒入量筒中,測量牛奶的體積.因為燒杯內的牛奶不能全部倒入量筒,會沾在燒杯上,牛奶的體積會減小,所以測量的密度會偏大.
用天平稱量燒杯和牛奶的總質量.把燒杯內牛奶倒入量筒中,測量牛奶的體積.用天平再稱量剩余牛奶和燒杯的質量,所以合理的順序應該是乙、丙、甲.
(4)小紅同學測量的牛奶和燒杯的實際總質量為140g-1g=139g.
故答案為:(1)右(2)150;1.2;
(3)偏大;乙、丙、甲;(4)139.
點評:對于液體密度測量的步驟學生容易忽視,如果按照圖中甲乙丙的步驟進行測量,倒入量筒中牛奶的質量會偏大,牛奶的密度會偏大,這也算實驗中經?疾榈膬热荩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09?溧水縣二模)小明通過實驗測量牛奶的密度:
(1)調節(jié)天平橫梁平衡時,指針偏向分度盤中央紅線的左側,此時應向
移動平衡螺母,才能使天平平衡.
(2)他按甲、乙、丙圖的順序進行實驗.根據圖中的數據可知:牛奶和燒杯的總質量為
152.2
152.2
g,牛奶的密度為
1.2×103
1.2×103
kg/m3.這樣測量出的牛奶的密度與實際值相比
偏大
偏大
(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3)為了更加準確地測量牛奶的密度,你認為圖中合理的實驗順序為
乙丙甲
乙丙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3?南京二模)小明通過實驗測量牛奶的密度:

(1)調節(jié)天平橫梁平衡時,指針偏向分度盤中央紅線的左側,此時應向
移動平衡螺母,才能使天平平衡.
(2)他按圖甲、乙、丙的順序進行實驗.根據圖中數據可知:牛奶和燒杯的總質量為
150
150
g,牛奶的密度為
1.2
1.2
g/cm3
(3)為了更加準確地測量牛奶的密度,你認為圖中合理的實驗順序為
圖2、圖3、圖1
圖2、圖3、圖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07?江寧區(qū)一模)小明通過實驗測量牛奶的密度:
(1)他按圖中甲、乙、丙的順序進行實驗.根據圖中數據可知:牛奶的密度為
1.2
1.2
g/cm3
(2)為了更加準確地測量牛奶的密度,你認為圖中合理的實驗順序為
乙丙甲
乙丙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0?蘇州三模)小明通過實驗測量牛奶的密度:
(1)調節(jié)天平橫梁平衡時,指針偏向分度盤中央刻度線的右側,此時應向
移動平衡螺母,才能使天平平衡(填“左”或“右”).
(2)他按圖中甲、乙、丙的步驟順序進行實驗,依圖中數據可知:牛奶的密度為
1.2×103
1.2×103
kg/m3
(3)按照小明的實驗方案測出的牛奶的密度是
偏大
偏大
(填“偏大”或“偏小”),為了更準確地測量牛奶的密度,實驗步驟順序應調整為
乙、丙、甲(或乙、甲、丙)
乙、丙、甲(或乙、甲、丙)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