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物理 > 題目詳情

【題目】如圖所示,豎直放置的不透光物體 (足夠大)中緊密嵌有一凸透鏡,透鏡左側兩倍焦距處,有一個與主光軸垂直的物體AB,在透鏡右側三倍焦距處豎直放置一平面鏡MN,鏡面與凸透鏡的主光軸垂直,BN兩點都在主光軸上,ABMN高度相等,且與透鏡上半部分等高.遮住透鏡的下半部分,則該光具組中,物體AB的成像情況是(

A. 兩個實像,一個虛像 B. 一個實像,兩個虛像

C. 只有一個虛像 D. 只有一個實像

【答案】D

【解析】①按題意,AB在凸透鏡右側距離透鏡2f處成一個倒立的等大的實像.

②由于成像后的光線是射向右下方的,所以不能在平面鏡上成像(平面鏡只在主光軸的上方),所以只能成一個實像.

③如果平面鏡足夠大,則“AB在凸透鏡右側距離透鏡2f處成一個倒立的等大的實像又會在平面鏡上成一個等大的虛像,平面像反射后的光線又會經凸透鏡成一個縮小的倒立的實像(成在凸透鏡左側f2f之間.此時相當于物距為4f.當然,也要滿足凸透鏡是足夠大了才有此種情況).

故選D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甲、乙兩物體從同一地點出發(fā)向東運動,其路程s跟時間t的關系圖象如圖所示。仔細觀察圖象,下面說法中正確的是

A. 甲的運動速度比乙大

B. 60m處他們的運動速度相等

C. 60m后,以甲為參照物,乙向東運動

D. 60m后,以乙為參照物,甲向東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剛在測量食用油密度的實驗中。

(1)將天平放在 桌面上,移動 至標尺左端“0”刻度線后,指針位置如圖甲所示,隨即在天平左盤中放入盛有食用油的燒杯,在右盤中加入砝碼,并移動游碼,使天平平衡,測得燒杯和食用油的總質量為87.8g。

(2)向空量筒中倒入30.0mL的食用油,再將燒杯放在天平左盤中,當右盤所加砝碼和游碼位置如圖乙所示時,天平平衡,量筒中食用油的質量為 g,計算得出食用油的密度為 kg/m3。

(3)在(1)中測量質量前,小剛沒有調節(jié)天平平衡,這使測得的燒杯和食用油總質量 (偏大/不變/偏。瑴y得的食用油密度 (偏大/不變/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的各種力學現象中,分析正確的是(
A.滑雪時要穿上滑雪板是為了增大壓強
B.安全錘的錘頭很尖是為了增大壓強
C.輪胎上刻有花紋是為了減小摩擦
D.旗桿頂部裝有定滑輪是為了使升旗時更省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透鏡焦距f的長短標志著折光本領大小。焦距越短,折光本領就越強。通常把透鏡焦距的倒數叫作透鏡的焦度,用Φ表示,即Φ。平常我們說的眼鏡片的度數就是鏡片的透鏡焦度乘以100的值。凸透鏡的度數是正值,凹透鏡的度數是負值。

(1)求焦距分別為0.25m0.5m的透鏡,其焦度分別為多少?

(2)+300度和-400度的眼鏡片,它們的焦度是多少?焦距又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FF'為凸透鏡的焦點,PP'到凸透鏡的距離為二倍焦距。

(1)保證蠟燭、凸透鏡的位置不變,應將光屏向________(填)移動,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倒立的________(填放大等大縮小)的實像。

(2)若將圖示裝置模擬人的眼睛成像系統(tǒng),成像總在光屏左側,該種情況表明這樣的眼睛是____視眼(填),需要配戴一個焦距合適的____(填)透鏡才能加以矯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某同學研究小車從斜面頂端滾下過程中速度的變化的實驗裝置,圖中秒表每一格為,則:

小車通過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

小車通過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

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

小車在全程運動的快慢是________(填變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體,受到方向不變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與時間t的關系和物體運動速度v與時間t的關系如圖乙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 時,物體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B. 時,將F撤掉,物體立刻靜止

C. 內物體所受摩擦力為3N

D. 時,物體所受摩擦力是1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實驗中,可以用來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是(
A.瓶中燃燒浸過酒精的棉花,雞蛋剝皮堵住瓶口,雞蛋被吸入瓶中
B.用一紙片蓋住倒?jié)M水的杯口,快速倒置,紙片將水托住
C.兩端開口的塑料管,將一端扎上橡皮膜并倒入水,橡皮膜向下凸出
D.提起水平接觸水面的玻璃板,需要的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