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閱讀下列資料并分析回答問題
資料一:如下圖所示,有一只大山雀,一次偶然碰掉了放在門外的奶瓶蓋,喝到了牛奶。從此,它學會了偷喝門前奶瓶中的牛奶。不久,那里的其他大山雀也學會了偷喝牛奶。
(1)當大山雀第一次偶然喝到牛奶,這屬于先天性行為,這種行為是由______決定的。
(2)大山雀第二次根據(jù)第一次經(jīng)驗,又去打開瓶蓋偷飲牛奶的行為屬于_______行為。
(3)其他大山雀也學會了用同樣的方式偷飲牛奶,這行為也屬于__________行為,這種行為有利于個體的生存和種族繁衍。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1表示某種綠色植物,A、B、C表示發(fā)生在植物體內的某些生理過程;圖2是該植物葉片的結構示意圖;圖3中序號表示該植物細胞的不同結構。請據(jù)圖分析并回答問題:
(1)圖1中進行C過程所需要的水是通過圖2的結構[]_____運輸?shù)摹?/span>
(2)圖1中的氧氣、二氧化碳和水蒸氣是通過圖2的結構[]_____進出植物體的;根據(jù)葉片的結構和功能特點,可以判定葉所屬的結構層次是_____。
(3)圖1所示植物由根吸收的水分絕大部分用于圖1中過程[]_____。
(4)植物生長、細胞分裂等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主要來自圖1中過程[]_____,這一過程主要發(fā)生在圖3的[]_____中;細胞分裂時,染色體復制發(fā)生在圖3的[]_____中。
(5)農作物間作套種、合理密植是為了提高圖1中過程[]_____的效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Ⅰ和Ⅱ分別表示某種病毒先后兩次侵染人體后,人體產生抗體的數(shù)量變化曲線,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病毒第二次侵入后,人體內產生的抗體大量增多
B. 人體所產生的抗體能對多種病毒有免疫作用
C. 第一次侵染后所形成的免疫功能屬特異性免疫
D. 人體內能夠產生抗體的細胞屬于血液中白細胞的一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小菜蛾分布范圍廣、抗藥性強,是白菜等十字花科植物的“頭號殺手”,2013年福建農林大學等單位“小菜蛾基因組的研究成果”取得重大突破,奠定了其在該研究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人們將有望通過基因技術防治小菜蛾,最大限度地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
(1)小菜蛾幼蟲來只吃十字花科植物,從行為的獲得途徑來看,這屬于________行為.
(2)用箭頭和圖中番號表示出小菜蛾的發(fā)育過程順序________.
(3)從圖中可知,小菜蛾的發(fā)育過程屬于________發(fā)育,該發(fā)育過程與蝗蟲的發(fā)育過程相比,多了一個[________]________階段.
(4)通過破譯,發(fā)現(xiàn)小菜蛾之所以抗藥性強,原因是它具有強大的殺蟲齊抗藥基因組,這說明生物的性狀是由________控制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小瑩想了解番茄,用顯微鏡觀察番茄果肉細胞臨時裝片并查找相關資料。圖甲是臨時裝片的制作過程,圖乙是顯微鏡結構圖。請回答:
(1)圖甲中小瑩制作臨時裝片的正確步驟是________(填字母)為了看到更大的物像,小瑩應轉動圖乙[___],選擇放大倍數(shù)更________的物鏡。
(2)番茄果肉屬于________組織,表皮屬于從結構層次看番茄屬于_______。
(3)果肉細胞中控制物質進出的結構是__________ 。與口腔上皮細胞相比,該細胞特有的結構是_______和液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生物的結構與其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
(1)水螅身體呈_____ 對稱,便于從各個方向捕食和防御。
(2)鯽魚生活在水中,用______呼吸。
(3)蛔蟲營寄生生活,體表的 _____有保護作用。
(4)李同學畫蝗蟲,根據(jù)昆蟲的特征,圖中的錯誤有:_______填序號)
①身體分部 ②足著生位置 ③翅著生位置 ④足的數(shù)量 ⑤翅的數(shù)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動物的結構與其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魚的身體呈流線型,可減少游泳時的阻力
B. 家鴿前肢變成翼,翼上覆羽,適于空中飛行
C. 蛇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能適應陸地干燥的環(huán)境
D. 家兔有發(fā)達的大腦,能適應陸地復雜多變的環(huán)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