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請觀察下圖回答問題:
(1)如圖表示“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其中步驟①和②滴加的液體分別是______。
A.清水、清水 B.清水、碘液 C.碘液、清水 D.碘液、碘液
(2)制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用稀碘液對口腔上皮細胞進行染色處理,這樣在顯微鏡下觀察時,物像更清晰。
(3)用目鏡為10×、物鏡為10×的顯微鏡觀察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所見視野如圖。使A細胞移到視野中央,載玻片應向______方移動。轉動轉換器,換上40×物鏡后可發(fā)現(xiàn)視野變暗且細胞數(shù)目______(填“增加”或“減少”)。
(4)上述操作,發(fā)現(xiàn)視野有污物B.移動裝片污物不動,換上40×物鏡后,污物仍不動。換上16×目鏡后,污物消失,說明污物在______(填“裝片”或“物鏡”或“目鏡”)上。
【答案】C 右上 減少 目鏡
【解析】
(1)在制作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步驟時,可以簡單記憶為:擦、滴、撕、展、蓋、染;制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正確步驟簡記為:擦→滴→漱→刮→涂→蓋→染。(2)顯微鏡呈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動方向和玻片的移動方向相反。
(1)①染是指染色,把稀碘液滴在蓋玻片的一側,用吸水紙從另一側吸引,直到染液浸潤到標本的全部;②滴液,用滴管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2)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步驟可概括為;擦→滴→取→蓋→染→吸等幾步,為了便于在顯微鏡下觀察時物像清晰,在染色時用碘液對口腔上皮細胞進行染色處理。
(3)顯微鏡呈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動方向和玻片的移動方向相反。圖中使用顯微鏡觀察玻片時,A細胞物像位于視野右上方,要A細胞移至視野中央,物像應向左下方移動,因此載玻片應向右上方移動。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物鏡的放大倍數(shù)×目鏡的放大倍數(shù),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越大看到的細胞就越少、越大;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越小,看到的細胞就越多、越小。
(4)我們視野中能看到污點的位置只有目鏡、物鏡、與玻片標本,移動裝片污物不動,換上40×物鏡后,污物仍不動。就排除了污點在物鏡與玻片標本上的可能,只能是在目鏡上了。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哪項不是小腸結構與吸收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
A. 小腸長約5至6米
B. 小腸內壁有環(huán)形皺襞,皺襞上有小腸絨毛
C. 小腸絨毛內有毛細血管
D. 小腸內壁有腸腺,還有胰管和膽管的開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是桃花和桃子的結構示意圖,請據(jù)圖回答問題:
(1)從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層次上分析,桃花和桃子都屬于___________。
(2)圖中結構[①]、[②]和[③]組成的結構是___________。
(3)花粉從[⑤]落到[①]上的過程叫做___________;ǚ凼艿金ひ旱拇碳っ劝l(fā)形成花粉管,最后釋放出精子,與[④]內的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該過程叫___________。
(4)桃的果實中,我們食用的部分是[⑦] ___________,結構[⑧]是由圖1中[ ] ___________發(fā)育來的。
(5)生活經驗告訴我們,自然條件下的玉米果穗常有缺粒的,向日葵的子粒常有空癟的,如果要提高結實率達到提高其產量的目的,你會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根尖結構及概念圖,請補充完整。
①_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_,⑤______。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______,生長最快的區(qū)域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制作并觀察了動、植物細胞臨時裝片,據(jù)如圖分析,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
A. 圖甲中帶黑邊的圓圈是氣泡,可能是在蓋蓋玻片時,沒有讓其一側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
B. 圖乙是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植物細胞結構
C. 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是指圖丙中①與②放大倍數(shù)的乘積
D. 下降顯微鏡鏡筒時,眼睛應注視圖丙中的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表示家蠶的不同發(fā)育時期,錯誤的是( 。
A. 家蠶的發(fā)育過程順序是①②③④ B. 圖中家蠶能吐絲的只有發(fā)育時期②
C. 家蠶的發(fā)育過程稱為不完全變態(tài) D. ④的體表有外骨骼,身體和附肢都分節(ji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實驗探究:根據(jù)科學家的探索過程,回答相關問題。
探索一:植物靠什么長大?
1642年,荷蘭科學家赫爾蒙特猜測植物生長需要的營養(yǎng)是從土壤中獲得的。為此他做了柳樹苗生長實驗。
探索二:植物能否清潔空氣?
1771年,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用小白鼠做了兩組對照實驗。實驗一:把一支燃燒的蠟燭和一小白鼠分別放到密閉的玻璃鐘罩中,蠟燭不久就熄滅,小白鼠很快也死去了。實驗二:把一盆植物和一支燃燒的蠟燭放到密閉的玻璃鐘罩中,蠟燭沒有熄滅。又把一盆植物和一小白鼠放到密閉的玻璃鐘罩中,小白鼠也能正常的活著。
(1)赫爾蒙特的實驗證明植物生長所需的主要營養(yǎng)物質不可能來自土壤而是來自于_______。我們現(xiàn)在知道土壤減少90克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赫爾蒙特澆的雨水大部分是用于______。
(2)普里斯特利實驗探究的問題是:______。普里斯特利對照實驗的變量是:______;實驗組是_____(實驗一/實驗二)。普利斯特里經過反復實驗,得出結論:植物在陽光下能使空氣變“好”,是因為植物能釋放出“活命空氣”,他所說的“活命空氣”應該是______。普里斯特利有一次晚上做了同樣的實驗,結果實驗二中的小白鼠死了,原因是玻璃鐘罩內的植物只能進行______,導致玻璃鐘罩內的______逐漸減少所致。
(3)現(xiàn)在我們已知光合作用的反應式是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