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習(xí)題
 0  1547  1555  1561  1565  1571  1573  1577  1583  1585  1591  1597  1601  1603  1607  1613  1615  1621  1625  1627  1631  1633  1637  1639  1641  1642  1643  1645  1646  1647  1649  1651  1655  1657  1661  1663  1667  1673  1675  1681  1685  1687  1691  1697  1703  1705  1711  1715  1717  1723  1727  1733  1741  211419 

科目: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1. A.
    水變成水蒸氣是由于水分子間距離變大
  2. B.
    氧氣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燒是由于它們都是由氧分子構(gòu)成的
  3. C.
    空氣中的氮氣和氧氣能均勻混合是分子不斷運動的結(jié)果
  4. D.
    面粉中能摻和砂糖說明分子間有間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關(guān)于分子和原子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1. A.
    都是不顯電性的粒子
  2. B.
    都是構(gòu)成物質(zhì)的粒子
  3. C.
    分子是由原子構(gòu)成的
  4. D.
    用化學(xué)方法都不能再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單選題

由C、H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若所含C、H元素質(zhì)量比為3∶1,則此化合物中C、H原子個數(shù)比是


  1. A.
    1∶2
  2. B.
    1∶4
  3. C.
    1∶6
  4. D.
    2∶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對“飽和溶液”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1. A.
    同一溫度下,硝酸鉀的飽和溶液比它的不飽和溶液濃
  2. B.
    一定溫度下,在50g蔗糖飽和溶液中加入2g蔗糖,則此溶液的質(zhì)量仍為50g
  3. C.
    某一飽和溶液無論溫度如何改變,其總是飽和溶液
  4. D.
    攪拌可以使固體物質(zhì)加快溶解,但不能使其溶解度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在一定溫度下,下列溶液一定是不飽和溶液的是


  1. A.
    一杯還能再溶解蔗糖的食鹽水
  2. B.
    一杯還能再溶解食鹽的食鹽水
  3. C.
    一杯溶質(zhì)含量很少的澄清石灰水
  4. D.
    一杯恒溫蒸發(fā)一部分水后能析出硝酸鉀的硝酸鉀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單選題

為了使2008年北京奧運會辦成“綠色奧運會”,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1. A.
    提高污水處理率
  2. B.
    禁止使用化肥和農(nóng)藥
  3. C.
    用天然氣逐步取代民用燃煤
  4. D.
    降低機動車輛的尾氣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①干燥的鐵制品在空氣中不易生銹
②在鋼鐵制品表面刷油漆是為了防止磨損
③鐵的化學(xué)性質(zhì)比較活潑,因此地殼中的鐵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④鐵制容器不能用來盛放硫酸銅溶液
⑤鐵生銹只是鐵與空氣中的氧氣發(fā)生的化學(xué)反應(yīng)


  1. A.
    ①③④
  2. B.
    ②③④
  3. C.
    ③④⑤
  4. D.
    ①②③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變化不屬于化學(xué)變化的是


  1. A.
    燃燒
  2. B.
    食物腐爛
  3. C.
    鋼鐵生銹
  4. D.
    鋼鐵熔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物質(zhì)屬于純凈物的是


  1. A.
    碘酒
  2. B.
    天然氣
  3. C.
    氧氣
  4. D.
    濃鹽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實驗操作中,敘述正確的是


  1. A.
    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木條燃燒更旺,證明氧氣已收集滿
  2. B.
    粗鹽提純過程中,使用次數(shù)最多的儀器是玻璃棒
  3. C.
    用氫氣還原氧化銅時,加熱與通氫氣可同時進行
  4. D.
    鑒別硫酸和鹽酸最好選用硝酸銀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