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根據(jù)“經(jīng)緯網(wǎng)示意圖”,回答問題。
(1)寫出點A的經(jīng)緯度:____________________
(2)圖中ABCDE五個點中,位于低緯度的點是_______和_________。
(3)點C在點E的____________方向。
(4)我們知道地球赤道周長大約是4萬千米,點B和點C的實地距離大約是________。
A.22.22千米 B.222.2千米 C.2222千米 D.22222千米
(5)圖中ABCD四個點中,向東進入東半球,向西進入西半球,向南進入南半球,向北進入北半球,請問這個點是:_____________
A.點A B.點B C.點C D.點D
【答案】(1)40°E,40°N
(2)BC
(3)東北
(4)C
(5)C
【解析】
試題分析:(1)根據(jù)經(jīng)緯度的變化規(guī)律,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0度經(jīng)線以東是東經(jīng),以西是西經(jīng),可知A點的經(jīng)緯度是40°E,40°N 。
(2)低緯度的范圍是緯度小于30°,讀圖可知只有B.C的緯度小3于0°,所以B C位于低緯度。
(3)根據(jù)經(jīng)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可判斷C在E的東北方向。
(4)B和C位于赤道上,赤道長4萬千米,赤道總共跨經(jīng)度范圍360°,二BC之間的經(jīng)度是20°,是總范圍的18分之一,所以BC之間的長度等于4萬千米除以18,等于2222千米。
(5)圖中ABCD四個點中,向東進入東半球,向西進入西半球,向南進入南半球,向北進入北半球,說明這個點位于赤道上和西經(jīng)20°上。所以選C點。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11年3月11日,日本爆發(fā)9.0級地震并引發(fā)大海嘯,災(zāi)難深重。主要原因( )
A.亞歐板塊內(nèi)部 B.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
C.太平洋板塊內(nèi)部 D.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板塊交界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分析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完成.
(1)歸納亞洲的顯著氣候特征是 多樣, 顯著, 分布廣.
(2)亞洲的中南部是 氣候,受 因素影響較大.
(3)世界上季風氣候分布最廣的是 洲,其東部和南部自北而南分別是 、 、 季風氣候.
(4)西亞的地中海沿岸是冬雨型的 氣候,代表水果有 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19年1月21日,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消息稱,經(jīng)初步核算,去年我國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首次突破________萬億。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__________,完成年度計劃。( )
A.90B.100
C.6.6 %D.6.7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六大板塊示意圖
材料二:云南是我國地震災(zāi)害頻繁的地區(qū)之一。北京時間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許,云南省昭通市魯?shù)榭h境內(nèi)發(fā)生6.5級地震。地震造成昭通市魯?shù)榭h、巧家縣、昭陽區(qū)、永善縣和曲靖市會澤縣108.84萬人受災(zāi)。
(1)寫出圖中板塊的名稱:A B C______________
(2)各大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nèi)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_________。
(3)云南多地震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下面等高線地形圖,完成要求
(1)寫出圖中字母所在部分的地形名稱:
A B C D
(2)甲地海拔為 米,甲.乙兩地相對高度約 米。我們測得甲的氣溫是20℃,則乙地的氣溫是 ℃。
(3)甲地在乙地的 方向。已知甲乙兩地相距2千米,則該地比例尺大約為 。
(4)圖中①②兩處,坡度較陡的是 。如果準備在圖示A.D.E處建造一座水庫,最適合修建攔水大壩的地點是字母 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19年1月21日電,國家統(tǒng)計局對外公布,經(jīng)初步核算,2018年我國經(jīng)濟總量首次站上_____億元的歷史新臺階,穩(wěn)居世界第二位( 。
A.70萬B.75萬C.80萬D.90萬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