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該圖是“馬六甲海峽航線”示意圖,讀后回答:
(1)馬六甲海峽位于________半島和________島之間,溝通了________洋和________洋。
(2)馬六甲海峽往西航行,可到達________洲、________洲和亞洲的________地區(qū)、________地區(qū),往東航行可通往亞洲的________地區(qū)和________洲以及________洲、________洲。
(3)馬六甲海峽在世界海洋交通中的重要性表現(xiàn)在
(4)對日本來說,馬六甲海峽的航線相當重要,其中主要原因是
【答案】(1)馬來 蘇門答臘 太平 印度 (2)歐 非 西亞 南亞 東亞 大洋 北美 南美 (3)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海運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4)日本本國石油貧乏,所需的石油絕大部分來自中東波斯灣沿岸,由波斯灣沿岸運往日本的石油航線必經過馬六甲海峽。
【解析】本題考查馬六甲海峽的位置、地理意義及對日本的重要影響,被日本稱為“海上生命線”。馬六甲海峽位于中南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溝通了太平洋和印度洋,本題圖中并沒有給出相應的信息,同學們應識記這部分內容。馬六甲海峽往西航行,可到達歐洲、非洲和亞洲的西亞地區(qū)、南亞地區(qū);往東航行可通往亞洲的東亞地區(qū)和北美洲、南美洲,這部分知識同學們可以在掌握世界海陸分布的基礎上,結合本圖來完成。馬六甲海峽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海運航線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這部分內容同學們可以在完成第⑴⑵兩題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來。結合日本的石油貧乏,所需石油大部分來自中東地區(qū),而由中東地區(qū)運往日本的石油必經馬六甲海峽,說明了馬六甲海峽對日本的重要意義。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今年7月,象山綠絲帶救助新象山人——西州中學就讀的初一學生,為她送去了5000元愛心救助款解決她的燃眉之急。他們的行動( )
①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 ②既幫助了別人,又提升了自身價值
③積極履行了關愛社會的法定義務 ④營造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16·江蘇泰興校級模擬)關于世界降水量分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從低緯地區(qū)向高緯地區(qū)逐漸減少
B. 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降水少
C. 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qū)降水少
D. 溫帶地區(qū)降水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看了喜劇電影《泰囧》之后,平時喜愛旅游的大連的羅女士對到“新馬泰”旅游產生了濃厚興趣。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以下3題。
【1】羅女士在到該地區(qū)旅游前準備的出行物品中不需要的是( )
A. 雨傘 B. 御寒衣物 C. 攝像機 D. 地圖
【2】羅女士游覽期間,她對新加坡最大的感受是( )
A. 環(huán)境優(yōu)美潔凈,不愧是“花園城市”
B. 氣候濕熱,水上市場是當地最具特色的景觀
C. 金碧輝煌的大金塔是新加坡的象征
D. 商店里擺滿了產自當地的蘋果、梨等水果
【3】下面是羅女士在世界各地旅游時拍到的一些旅游景觀圖片,請你幫她挑出屬于泰國的一幅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我國自然資源說法 正確 的是( )
A. 隨著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我國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將會增加
B.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技術的進步,對資源的需求量將會減少
C. 我國是資源大國,資源不存在短缺問題
D. 我國自然資源總量大,種類多,但人均占有量不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自然界中自然資源數量巨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B如果合理利用,注意保護培育,可以實現(xiàn)對可再生資源的永續(xù)利用
C礦產資源可以循環(huán)使用
D珍惜和節(jié)約使用,也可以實現(xiàn)非可再生資源的永續(xù)利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我國位置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我國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東半球
B.我國領土的最西端在帕米爾高原,最南端在海南省上面
C.我國位于亞歐大陸的西部,太平洋的東側
D.我國所跨緯度較廣,地處寒、溫、熱三帶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