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亞洲中部雄踞著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下面甲、乙兩圖分別為亞洲大陸沿30°N緯線和80°E經(jīng)線所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亞洲的地勢特點是:
A. 東部高,西部低 B. 南部高,北部低
C. 中部高,四周低 D. 中部低,四周高
【2】亞洲的河流主要流向:
A. 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B. 縱橫交錯 呈網(wǎng)格狀
C. 呈放射狀流向四周 D. 呈放射狀流向中部
【3】以下河流注入太平洋的是:
A. 烏拉爾河 B. 印度河 C. 長江 D. 恒河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東北三省地形圖”及“農業(yè)產(chǎn)值圖”,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圖中地理事物的名稱。
鄰國:A__________,B________。
(2)在圖中適當位置按走向填出大興安嶺、小興安嶺。東北三省的地形以山地、平原為主,黑龍江、C____________、鴨綠江等河流在外圍環(huán)繞,山環(huán)水繞格局十分明顯。
(3)從圖中可以看出,東北三省農業(yè)結構中__________和畜牧業(yè)占主導地位,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和畜產(chǎn)品基地。若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東北三省的實際情況,平原地區(qū)應以________業(yè)和________業(yè)為主,山地和丘陵以______業(yè)為主。
(4)東北三省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試分析東北三省成為我國重要商品糧基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下圖,回答問題。
(1)填出圖中字母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稱:
大洋:B 。山脈:K 。
(2)南、北美洲的分界線H是 ,它溝通了海洋A和海洋B。
(3)河流F 是 ,該流域屬于 氣候, D是 高原,其大部分屬于 氣候。
⑷圖示中原住居民絕大部份是 ,由于不同人種長期通婚形成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世界人口的分布,敘述正確的是…( )
A. 世界人口稠密區(qū)都分布在發(fā)展中國家
B. 世界上的大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區(qū)
C. 自然條件惡劣的地方,人口比較稀疏
D.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非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中國南極科學考察隊乘“雪龍”號從上海出發(fā),途經(jīng)弗里曼特爾港、中山站、長城站和蓬塔,歷時75天,成功完成環(huán)南極航行。讀“雪龍?zhí)柇h(huán)南極航行線路及方向圖”,完成下面小題。
【1】環(huán)南極航行從上海出發(fā)最可能的月份是 ( )
A.2月B.5 月
C.8月D.11月
【2】弗里曼特爾港的經(jīng)緯度最接近 ( )
A.32°N,116°EB.32°N,116°W
C.32°S,116°ED.32°S,116°W
【3】雪龍?zhí)枏闹猩秸镜介L城站的航行方向最接近 ( )
A.自東向西B.自西向東
C.自南向北D.自北向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馬來群島多火山、地震,因為這里處于( )
A.歐亞板塊與非洲板塊之間 B.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之間
C.歐亞板塊與美洲板塊之間 D.歐亞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之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珠江三角洲外資的主要來源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1)珠江三角洲的經(jīng)濟特征是典型的外向型經(jīng)濟,它充分利用緊鄰________的優(yōu)越地理位置,引進了大量的外資,同時引進了先進的________、經(jīng)營管理辦法和最新工商科技信息,發(fā)展了一大批________企業(yè)。
(2)珠江三角洲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出口至________、________、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區(qū),這里成為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費品生產(chǎn)出口基地之一。
(3)外向型經(jīng)濟促進了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但近幾年卻逐漸失去臺商青睞。請你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